道德经 第14章:对天道不疑,即为开悟(连载1097)
更新时间:2025-11-18 17:39 浏览量:4
视之不见,名曰(yuē)夷(yí);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zhì)诘(jié),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huǎng)惚(hū)。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yù)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14章~11
本章第一部分中讲,道的特点是不可见、不可闻、不可及,但这么一个无形的存在,却撑起了无尽纷繁的有形世界。道的玄妙,恍兮惚兮,无法言喻。
第二部分则讲,这么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道,若能体悟,自可知因果之演化,知万象之生灭,也知此生之方向。今天,进入第四层《执守无为大道,驾驭有为人生》。
原文:“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这句话表示,道没有首尾,迎着它,不见其开端;跟着它,也不见其尽头。
所以说“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像一个闭合的圆,该从何处入手呢?
把这件事反过来想,就会发现:既然无始无终,想悟道,也处处都有可能,时时都是契机。
《道德经》第七十章说:“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我们所见的有形世界,就像脚下能踩到的地面,只有那么一小块。而真正让人自由奔跑的,是那片尚未触及的广袤大地。
所以,不要用有限去丈量无限——以不惑解惑,才能复于不惑。
这个不惑,不是知晓一切答案;而是对“天道自然,万物有常”的规律,不再质疑。
对天道不疑,即为开悟。
当内心对道有坚定信念后,再面对具体问题,才能以内心的不惑来解答外在的困扰,从此不再迷失。
这是“悟后起修”的真功夫。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想解人生万千疑惑,要以内心对大道的不疑,来破局;要修不见首尾的天道,要从每个看得到、摸得着的当下,去领悟。正因为道处处可见、无始无终,所以,想悟道,也处处都有可能,时时都是契机——关键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下一篇:道德经 第14章:未来,就是现在的无限重复(连载1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