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赋能传统文化 让中国IP不只长城与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23 20:14 浏览量:2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在北京待了近20年的波兰跨文化媒体人翠花见证了“新流量”带来的变化,“中国的内容现在全球化了,中国传统服饰吸引全球目光。”
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专业沙龙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业内嘉宾在古老的先农坛庆成宫内解码数字技术发展下的“新流量”和“新业态”。
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数智时代的文化新生态” 专业沙龙在先农坛庆成宫举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希宁/摄
“当下,我们正站在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的历史节点。”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不仅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变革文化创作、传播和体验的方式。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文化处于什么位置?传统文化如何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生?
翠花观察到,近20年的时间内,外国网友对于中国IP的印象从长城、中国功夫拓展到《三体》《黑神话:悟空》,甚至是内容多元的短剧。她笑称,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分子。
“在孵化、打造网络IP上,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土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来自民间的‘草根跨文化使者’越来越多,对中国故事和形象的普及越来越多,减少甚至消除了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翠花说。
腾讯互娱副总裁、总编辑余睿超说,“我们并不刻意强调传统文化的叙事,因为真正的中国好IP本身就具有美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提及游戏中吸取敦煌飞天元素作为游戏人物皮肤时,余睿超认为,游戏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翻译器”和“放大器”。他还提到,在游戏出海时,巴西用户囿于葡萄牙语发音限制会将曹操的拼音念成另外的读音。经过反复讨论,团队决定保留曹操原本的拼音。“就是原汁原味,中国的就是世界的,所以会更好地传播。”余睿超说。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铮认为,技术进入文化创作已是必然趋势,人类要以动态、开放的心态迎接这一变化。“文化永远是流动的,所谓的‘原真性’也是在流动中形成的。”他说。
如何不让技术“抢戏”,而是为文化传播赋能?发小儿天台创始人、“双奥”“双亚”视觉设计师张世骞说,“中国的视觉表达讲究共情,要让观众向我们奔赴,而不是给得太满。”他举例,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中一个简单的“哈气”画互动,反而比复杂炫目的效果更令人记忆深刻。“就像京剧舞台,一桌二椅,留白处正是想象开始的地方。”
“我是设计师,曾思考自己会不会被AI取代。后来发现不必较劲,而是把它用好。”张世骞期待,未来能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让消失的北京建筑“重现”,让每个游客都能听到属于自己的城市故事。
周敏还提到,年轻人是新流量、新文化的体验者、使用者、传播者。她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共同构建数智时代文化繁荣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