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为真先生太极事略与太极拳十层功夫精解
更新时间:2025-09-19 10:11 浏览量:1
郝和,字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乃清末民初太极拳传承脉络中极具分量的宗师级人物。先生生来体貌魁伟,性情敦厚却又意志强毅,自少年时便对武技生出极深的痴迷,尝涉多家拳艺,却始终未得 “登堂” 之境。
后有幸得见李亦畲先生演示 “打手”(即太极拳推手),见其劲法圆活、虚实难测,方知太极之妙远超寻常拳术,遂毅然弃旧学,诚心拜入李亦畲门下,专志修习太极拳。
初学之时,两年有余仅得拳架 “粗迹”—— 只懂外在招式,未窥内劲门径。先生不躁不馁,以 “铁杵磨针” 之心勤学苦练,又历六载,其诚笃与坚韧终为李亦畲先生所叹服,认为 “可传真诀”,乃将太极拳核心理法、内劲要窍倾囊相授。
自此,先生功力一日千里,渐入化境,留下诸多令后世习武人叹服的技击佳话:
可将木椅置于寻丈之外(约 3 米远),椅子无任何依傍,再引一人安稳坐于椅上,先生以太极劲暗中调控,椅身始终稳然,即便有人轻晃,也绝无倾跌,此技 “屡试不一爽”,足见其对 “平衡” 与 “控劲” 的掌控已至精微;
能手引壮汉,壮汉虽力大,却被先生的 “粘随劲” 牢牢牵制,纵是奋力挣扎,也只能摇晃不能自主,而先生的手始终如 “粘在对方身上” 一般,不丢不脱,尽显太极 “以小制大” 之理;
先生闲时爱观剧,曾在剧场见一邻童被拥挤人潮挤得号泣不止,当即上前排开众人,将孩童护至身前,以双臂环护如 “羽翼”,即便身后人潮汹涌如潮,先生却如植于地的古松,屹立分毫不动 —— 此景看似寻常,实则是其 “桩功” 深稳的直观体现;
相传永年有一壮士名罗建勋,身手矫健且力能扛鼎,更有 “超距登屋” 的轻身功夫,闻先生之名后,登门求 “角”(即比武较技)。先生素来不喜争强,再三谢拒,见罗建勋意诚,方应允比试。比试时,罗建勋先发制人,作势疾冲而来,先生却不闪不避,以 “静” 待 “动”;待罗建勋近身的刹那,先生仅振手轻触,罗建勋便如被无形之力抛起,身飞数尺后方才落地。罗建勋落地后非但不怒,反而心悦诚服,躬身向先生致歉后离去。
| 层次区间 | 阶段定位 | 核心修炼目标 | 劲法 / 内气境界 |
|||||
| 1-3 层 | 初关(入门) | 化刚为柔、劲达手指 | 练精化气,从 “勉强转圈” 到 “懂劲小圈” |
| 4-6 层 | 中关(登堂入室) | 积柔成刚、掌握技击 | 练气化神,通任督 / 奇经八脉,出寸劲 / 分劲 |
| 7-8 层 | 上关(炉火纯青) | 刚复柔归、沾打一体 | 练神还虚,内气随念走,“无处不刚柔” |
| 9-10 层 | 化境(登峰造极) | 形神俱妙、万拳归一 | 练虚还道,凌空弹放,“人不知我我知人” |难点:多数人初练易 “用僵力”,误以为 “松” 是 “软塌”,或 “转圈” 只走形式,不懂 “以身体带手”;突破点:先练单操求 “规矩”(身型、步法、手眼合度),再串套路体会 “丹田鼓荡”,最终做到 “松劲转柔劲”,实现 “劲从脚起、经腿过腰、达于手指” 的完整传递 —— 此为 “入太极门” 的基础。难点:“打通任督二脉” 非 “玄学”,实指内气在胸腹、脊背间循环通畅,多数人易 “刻意憋气” 求气,反致滞涩;同时 “引进落空”“见肉分离” 等技击法,易沦为 “花架子”,不懂 “借对方力发劲”;突破点:先练 “贴身逼进” 的推手打基础,在 “化劲” 中体会 “内气贯指”,再练 “诱敌入囊” 的发放,待某一刻 “豁然贯通”—— 突然能 “不费力而制人”,便从 “师傅引路” 进入 “自主修行” 阶段,此为 “登堂入室” 的标志。难点:易陷入 “刚则过僵、柔则过软” 的极端,或 “内劲外露”(未沾敌先发力),不懂 “含而不露”;更难在 “交技时不摆架子”,摆脱 “先想招式再动手” 的局限;突破点:练 “听劲”(感知对方劲路),做到 “沾着即知虚实”,再练 “发劲”(一沾即发),最终实现 “刚柔随敌变”—— 对方刚则我柔化,对方柔则我刚发,内气能随意念瞬间达于身体任何一点,此为 “炉火纯青” 的关键。难点:“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是 “听劲” 的极致,多数人难突破 “对外界劲力的迟钝”;“凌空无形弹放” 非 “隔空打人”,实指 “劲发于无形”(对方未觉我动,已被劲制),易陷入 “追求特效” 的误区;突破点:放下 “求功夫” 的执念,转而 “练形练意养神”,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 “太极状态”,最终悟透 “万拳归一理”—— 无论何种拳术,核心皆是 “知己知彼、以柔克刚”,此时功夫不再是 “技巧”,而是 “融入身心的本能”,此为 “登峰造极” 的境界。
欲得太极拳技之要秘,非有明师指点不可,入门后,还要动脑筋巧练苦练,日久方能学得真功夫。技击之道,师传各异,本无定法。武学的最高层次,其理一致,千流而终归大海。
太极拳法十层功夫修炼层次,内外兼修,动静相宜,一层有一层景致,一层有一层之灵验,诀非虚语。
一至三层,是入门之阶段,由松柔入手,化刚为柔,以身变手。它要求身体各部位松柔的劲力, 能集中反应到手上来。此阶段练精化气,为初关,属下乘功夫。
四至六层,是登堂入室之阶段。积柔成刚,以气变手。此阶段练气化神为中关,属中乘功夫。
七至八层,是炉火纯青之阶段。刚复柔归,以意变手,此阶段练神还虚,为上关,属中乘到上乘阶段。
九至十层,是登峰造极之阶段。千变万化之神通,其功夫已达出神入化,此阶段练虚还道,空而不空,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第一层:一圆即太极
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此层化僵硬为柔和,勉强转圈,圈力多而 化劲少。练习时,以单操为主,懂得拳势的基本要领、要求。要求身型、步法、手眼等合乎规矩。架势以 求开展、舒适。
第二层:上下分两仪
此层阳升阴降,阳轻阴重,其练是波澜法,其用是就法。 此层化刚为柔,由勉强转圈变为自然转圈,圈力少而化劲多,内气渐聚,丹田鼓荡。练习时,将熟练的单操架式串连成套路习练。
第三层:进退呈四象
此层半阴办阳,纯阴纯阳,互为往来,其练是懂法,其用是伏贴法。此层走圈柔化,不丢不顶,开始懂劲,并由大圈渐至小圈,是退圈之前一阶段。内气渐增,牵动往来。要求身体放松的松劲转为柔和的内劲,其劲源能反应到手上,即由脚到腿而腰达于手指,总需完整一气。
第四层:开合是乾坤
此层是天地相合,阴阳交合,其练是抽扯法,其用是撑法。此层内气运行,打通任督二脉。熟练并掌握其技击方法,诱敌深入,引进落空。开始具有发劲和寸劲。出手无圈,而处处皆有圈,即出手无形而有形。练习时,在化、引进退中,贴身逼进,用内劲贯于手指贴住对方发寸劲。
第五层:出入综坎离
此层火降水升,水火沸腾。其练是催法,其用是回合法。此层内气渐增,在任督二脉循环运行,积柔成刚,是由寸劲逐渐向分劲发展之初。练习时发放劲力,练诱敌入囊中之技法。
第六层:领落错震巽
此层雷风鼓动,有起有伏,其练是抑扬法,其用是激法。此层贴身即化,可以将对方力点引向自身泄力转化发出,顺势借力,抖列弹放凌厉的冷劲,即见肉分离法。属分劲阶段。此层内气行循四肢,八脉皆通。此层需长期修炼,修炼到“豁然贯通”之时,运用自如的劲力,左右逢源,舍己从人。此时“入门引路”阶段结束,步入“功夫无息法自修”之层次。
第七层:迎抵推艮兑
此层为口、为耳、能听能问,彼此通气,其练是称法,其用是虚灵法。此层刚复归柔,知己知彼,分明虚实。内劲达含而不露,一沾即发之境地。全身无处不柔,无处不刚,处处能化,处处能发,挨着何处何处击,内气行循奇经八脉,功力一日胜似一日。
第八层:背丝扣
此层阴阳自分,虚实分明,刚柔相济,进入无极而太极。此层内气完整一体,能在意念的指导下,达到身体任何一点,进行收闭穴道和发劲弹放。交技时,不摆架子,不露形意,沾着即打,一点之处有化有发,可柔可刚。就柔即柔,说刚即刚。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变化莫测。
第九层:高手
此层周身一太极,已入化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交技时只在一哼一哈之凌空无形弹放,犯者应声立仆,甚至未见其动,未觉其动,而对手已伤。
第十层:妙手
此层出神入化,登峰造极,其技达神乎其神之境界。武学永无止境,“功夫无息法自修”,练形练意求养神。此时始悟万拳终归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