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用绣花功夫打造城市“金角银边”:盘活存量资产激活幸福密码
更新时间:2025-09-19 10:32 浏览量:1
在成都的大街小巷,一场关于空间价值的“逆袭”正在上演。通过将城市高架桥下、社区闲置空地、低效楼宇等“边角料”转化为高品质公共空间,成都不仅重塑了城市肌理,更以“金角银边”工程为纽带,将城市更新、社区发展与乡村振兴串联成网,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存量资源激活的可持续路径。
成都的“金角银边”工程始于对城市剩余空间的精准识别。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累计改造桥下、街旁、屋顶等7类剩余空间848处,2025年目标突破1000处。这些项目不仅解决了“脏乱差”问题,更通过“微更新”实现功能迭代:
- 功能复合化:双桥子立交桥下,2.7万平方米空间被打造成篮球公园、花卉市场与茶馆的综合体,日均接待市民超千人,年租金收益达22万元。
- 运营市场化: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造,如“留声记·1982”项目政企共投数千万元,企业占资近四成,通过文创、餐饮等业态运营实现长期收益。
- 治理民主化:抚琴邻里会客厅改造前召开数十场“坝坝会”,居民全程参与方案设计,甚至主动说服违建商户配合拆除,最终实现“从私占到共享”的转变。
这一模式入选住建部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其核心在于将“政府主导”升级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
二、社区集体经济的“破局之道”:从“沉睡资产”到“造血机器”
“金角银边”工程成为社区集体经济壮大的新引擎。通过经营权流转、资源入股等方式,成都探索出多种资产盘活路径:
- 城市社区:武侯区成立“城市合伙人”机制,将5处经营性“金角银边”纳入联运范畴,收益反哺15处公共空间管护,形成“以园养园”闭环。金牛区西南街社区通过改造闲置空地,引入茶苑、活动中心等业态,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20%,社区公服资金实现自给自足。
- 乡村地区:彭州市天彭街道创新“飞地联创”模式,6个社区联合成立集体经济总部,引入社会资本1000万元开发“西花町”新消费场景,社区持股51%并设立公基金,年收益超百万元。崇州市通过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农房602亩,带动农户和村集体增收2.1亿元。
这些实践印证了“空间激活—产业导入—价值反哺”的逻辑,使社区从单纯的公共服务接受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
“金角银边”工程深度嵌入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为民生服务的“毛细血管”:
- 普惠服务下沉:在公交枢纽楼顶建设运动空间,在街头设置留灯书屋,2024年新增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48个,涵盖养老、托育、助餐等领域。抚琴邻里会客厅日均服务居民超200人次,成为政策宣讲、文化活动的核心阵地。
- 文化价值赋能:玉林东路通过墙绘重现老成都生活场景,“留声记·1982”植入非遗体验,这些项目不仅提升空间美学价值,更增强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2024年,成都“金角银边”点位举办各类活动超3000场,参与人次突破百万。
- 生态效益叠加:双桥子立交桥下种植爬山虎等绿植2.7万平方米,永丰立交桥下推行商户认养绿地,2024年全市新增立体绿化1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
这种“功能+美学+生态”的复合设计,让城市空间成为居民情感联结的纽带。
(一)双流区:民生导向的空间微更新
- 便民市场解民忧:西航港街道江安社区文化街二段曾因游商占道导致交通拥堵,社区联合街道办将临江丽苑三区B区旁的闲置空地,改造为含30个摊位的标准化便民市场,配套水电与垃圾分类设施。改造后,占道乱象彻底消除,居民买菜距离缩短至5分钟,摊贩月均营收提升15%,社区还通过摊位管理费年增收5万元,用于公共设施维护。
- 文化街区聚人气:棠湖社区联合城塔社区对电视塔路一段进行“微更新”,在老旧院墙绘制川剧变脸、三国文化等主题墙绘,铺设熊猫造型文创地砖,打造“一步一景”的文化街区。改造后,街区客流增长30%,周边200余家商铺中,80%实现营收提升,社区还依托街区开展“非遗体验日”等活动,年吸引参与群众超2万人次。
(二)天府新区:产城融合的存量激活
- 地铁口闲置地变身“便民综合体”:天府新区华阳街道海昌路地铁口旁,曾有一块1200平方米的闲置地块,长期被车辆乱停、杂物堆放占据,周边居民反映“想找个歇脚的地方都难”。2025年,街道联合社区引入社会资本,将其改造为“海昌邻里小站”:一层设置20个便民摊位,提供蔬菜、水果、便民维修等服务;二层打造儿童托管中心与老年活动室,配备图书角、手工区;户外则规划休闲座椅与绿植景观。项目运营采用“社区持股40%+企业持股60%”模式,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0万元,社区分得收益32万元,全部用于补贴老年餐、儿童托管减免等民生服务,惠及居民超5000人。
- 老旧厂房转型“文创活力港”: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原某机械厂老旧厂房,因设备老化闲置多年,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新区通过“政府补贴+企业投资”模式,引入文创企业对厂房进行改造,保留工业风原貌的同时,打造集艺术展览、创客空间、网红餐饮于一体的“正兴1985文创园”。改造后,园区入驻企业23家,带动就业150余人,2024年实现产值1200万元,社区通过土地租金与管理费年增收60万元,还依托园区开展“青年创业沙龙”,孵化本土文创项目12个。
五、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盆景”到“风景”
为确保“金角银边”工程行稳致远,成都构建了三重保障体系:
- 政策支撑:出台《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金角银边”作为城市更新重点任务,2025年起将范围扩展至全域,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
- 资金闭环:通过“经营权有偿使用”“以奖代补”“共建共享”等模式,形成“政府投一点、社会筹一点、居民出一点”的多元投入机制。如搏风体育投资200万元改造双桥子桥下空间,通过门票和商业合作实现3年回本。
- 智慧管理:部分点位引入“市民园长”“数字孪生”系统,实时监测设施使用情况,动态调整服务内容。武侯区“金角银边”智慧管理平台已接入15个点位,运维效率提升40%。
这些机制确保了项目从建设到运营的全周期可持续性。
成都的“金角银边”工程,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是空间形态的重塑,更是发展逻辑的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政府独唱”转向“多元合唱”。双流区的民生微更新、天府新区的产城融合实践,让不同区域的“边角料”都找到适配的焕新路径,既激活了存量资产的经济价值,又兑现了“幸福成都”的民生承诺。这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智慧,正让超大城市的每一寸空间,都成为承载居民美好生活的“金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