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开窍的捷径:戒掉假勤奋,下好曾国藩这6个“笨功夫”
更新时间:2025-08-30 09:15 浏览量:2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世上再也没有比忙忙碌碌地去做那些根本不该做的事情,更无效的了。”
你是否也常常感到困惑:
每天忙得像个陀螺,却总在原地打转;收藏了无数干货,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朋友圈里热血沸腾,可现实中依旧迷茫无力……
我们总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但或许,我们只是陷入了“假勤奋”的陷阱。
晚清名臣曾国藩,天赋平平,甚至有些“笨拙”,考了7次秀才才中。但他最终却能立德、立功、立言,成为“千古第一完人”。他的秘诀,不在于什么惊天妙计,恰恰在于那看似最慢、最笨的6个“笨功夫”。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学曾国藩,戒掉无效努力,真正地“开个窍”!
曾国藩行军打仗,从不搞奇袭,只有一个死规矩:每到一处,不管多累多急,第一件事就是挖壕沟、筑高墙,把营寨(硬寨)弄得固若金汤,然后再一步步向前推进。
这就是“结硬寨,打呆仗”。看似又慢又笨,却是最稳妥的办法。
反观我们现在,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学技能想3天速成,做项目想一夜暴富,总在寻找捷径,结果往往是楼盖得越高,塌得越快。
真正的成长,从来没有捷径。 你走的每一步“笨”路,其实都是在为未来铺就最坚实的基石。
曾国藩一生无论多忙,每日必做“十二条日课”: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无、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这背后,是一种近乎可怕的自律和坚持。
我们常常立下宏愿,却总是三分钟热度。其实,压垮我们的不是任务的难度,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懈怠。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与其焦虑,不如行动。哪怕每天只背10个单词,读5页书,跑1公里……只要坚持下去,时间自会给你惊喜。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了囫囵吞枣。一目十行地刷公众号,倍速播放知识视频,看似学了很多,实则什么都没留下。
曾国藩读书极“笨”,一本书不读懂、不悟透,绝不碰下一本。他说:“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
真正的学习,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认知的深化。 慢下来,静下来,把一本书读厚,再把它读薄,这比你走马观花地读一百本更有用。
这个“敬”,不是简单的尊敬,而是一种对万事万物的敬畏之心。
对事敬,则全力以赴,不苟且;对人敬,则谦逊有礼,不傲慢;对心敬,则收敛欲望,不放纵。
一个心中有“敬”的人,眼神是定的,内心是稳的,不会被外界的浮躁所裹挟。因为敬畏,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当你感觉浮躁不安时,不妨问问自己,是否对你正在做的事,失去了那份最初的敬畏?
曾国藩说:“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他从不玩弄权谋心计,待人以诚,做事以拙。
这个世界充满了“聪明人”,他们总在寻找规则的漏洞,总想用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然而,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投机取巧或许能让你赢一时,但唯有真诚和踏实,才能让你赢一世。守拙,是一种大智慧。
如果说前面五项是方法,那“恒”就是这一切的基石。
曾国藩说:“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这世上从不缺优秀的人,缺的是“恒星”一样的人。一个人的成功,最终比拼的不是智商,不是资源,而是“坚持”这个最朴素的品质。
当你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 所有的逆袭,都是有备而来;所有的开挂,都是厚积薄发。
我们总在仰望那些耀眼的天才,却常常忽略了,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成功,其实是属于那些愿意下“笨功夫”的“普通人”。
慢,不是停滞,而是为了更好地蓄力; 拙,不是愚钝,而是对事物本质的尊重。
从今天起,别再用无意义的忙碌来感动自己了。
静下心来,学学曾国藩的这6个“笨功夫”,稳稳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时间,终将奖赏那个踏实、坚韧的你。
与朋友们共勉!
今日话题:
在这6个“笨功夫”里,你觉得哪一个对你启发最大?或者你有什么坚持下来的“笨功夫”?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起进步!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请别忘了点个【赞】,分享给更多需要力量的朋友,你的鼓励,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