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曾国藩的处世绝学:成大事者,都懂得“笨”功夫

更新时间:2025-05-14 17:30  浏览量:6

(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我们这个时代,太推崇“聪明”了。什么都要快,要巧,要走捷径。一点就通是本事,举一反三是天才。

要是谁做事慢了点,方法笨了点,多半会被人嘲笑,说是不开窍,效率低。

可偏偏,翻开历史看看,那些真正立下大功业、留下深远影响的人物,身上往往都带着一股“笨”气。

晚清的曾国藩,就是个中翘楚。他自己也承认天资并不算高,甚至有点“迟钝”,但他硬是凭着一股“笨”劲,平定了太平天国,开启了洋务运动,立德立功立言,成了无数后人推崇的“圣贤”。

他这“笨”功夫,不是真傻,而是一种大智若愚,一种脚踏实地的拙诚。细究起来,至少有这几层意思:

01

结硬寨,打呆仗:稳扎稳打,不图侥幸。

曾国藩带兵打仗,最出名的就是这六字诀:“结硬寨,打呆仗”。

什么意思?就是每到一处,不急于进攻,先花大力气修筑工事,挖深沟,筑高垒,把营盘弄得固若金汤。

进攻时,也不搞什么奇袭、突击,就是稳步推进,步步为营,像推土机一样,一点点往前拱。

当年围攻安庆,太平军的精锐陈玉成在外围屡次挑战,想引诱湘军出战,或者打援。曾国藩怎么应对?就是严令各营坚守不出,任凭外面喊杀震天,我自岿然不动,继续挖我的壕,筑我的墙。

他弟弟曾国荃在前线急得跳脚,觉得太慢,太窝囊。曾国藩却反复告诫:“不可贪急,不可求速。

想想那场景: 成千上万的士兵,不是在战场上挥刀砍杀,而是在烈日下、泥泞中,一锹一镐地挖土,一担一担地运石,把一道道壕沟挖得又深又宽,把一道道营墙筑得又高又厚。

这工程量何其浩大?这过程何其枯燥?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呆”仗,是最笨的办法。

可结果呢?安庆城被围得水泄不通,外援进不来,内粮耗尽,最终被湘军攻克。

正是这种看似最笨、最慢的方法,一步一个脚印,把强悍的太平军给活活困死、磨死。

这“笨”功夫,是不走捷径,不贪巧功,追求的是万无一失。

它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承认战场的变数太多,所以选择最稳妥、最扎实的方式,把风险降到最低。

这比那些试图靠一次奇谋险胜的“聪明”战法,要可靠得多,也难得多。

02

尚拙,不尚巧:下足苦功,不务虚名。

曾国藩不仅打仗“笨”,修身做学问,也透着一股“拙”气。

他年轻时考科举,屡试不第,天资确实不算高。

但他有一股韧劲,就是肯下苦功夫。

他给自己定的日课,几十年如一日,雷打不动。

每天坚持写日记(省身)、静坐(养气)、读书(明理)、练字(定心)…… 这些事,看起来简单,甚至有些枯燥,但长年累月地坚持下来,就是了不起的修行。

你可以想象一下: 无论军务多繁忙,政务多冗杂,哪怕是病中,他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摊开书本,研读经典;铺开纸张,一笔一划地练习书法;拿起毛笔,在日记本上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得失,哪怕是细微的念头闪过,也要记录下来,进行剖析。

他不是为了表演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追求什么速成的效果,就是这么老老实实地,一点点地“磨”自己。

他读书,讲究“穷经”,一部经典没有读懂弄通,绝不开始下一部。

他写文章,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务求“理明辞达”,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时髦的观点。

这种“拙”,是对待学问、对待自我成长的极致认真。

它不相信什么灵光一现,不追求表面的花哨,而是相信水滴石穿,功不唐捐。

只有通过这样最扎实、最刻苦的“笨”功夫,才能真正打牢根基,提升认知,涵养德性。

那些看起来很“巧”的方法,或许能应付一时,但终究是沙上建塔,根基不稳。

03

耐烦,是成事的基石。

无论是“结硬寨,打呆仗”,还是“尚拙,不尚巧”,背后都需要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质,那就是“耐烦”。

曾国藩的一生,尤其是在创建和统领湘军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处理各种烦难之事。

想想看: 要从零开始,招募、训练几十万毫无纪律的乡勇;要四处筹措粮饷,应付朝廷的猜忌、同僚的排挤、地方官员的掣肘;要调和将领之间的矛盾,处理军中的各种突发状况……

这其中的琐碎、反复、掣肘、委屈,非亲历者难以想象。

很多时候,事情的进展极其缓慢,甚至会倒退。

面对这些,若是心气浮躁,缺乏耐心,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但曾国藩硬是“耐”下来了。他处理公务,极其细致,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他与人周旋,极其耐心,反复沟通,不厌其烦;他面对挫折,极其坚韧,打掉牙和血吞,从不轻易放弃。

这份“耐烦”,就是“笨”功夫的底色。

它是对困难的忍耐,对枯燥的接纳,对挫折的韧性。

成大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中间必然充满了各种烦难。

只有具备超乎常人的“耐烦”功夫,才能在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专注和定力,把事情一点点磨出来。

所以,曾国藩的“笨”,哪里是真的愚笨?

那分明是一种清醒的克制(不贪功冒进),一种踏实的笃定(相信苦功),一种强大的韧性(能够耐烦)。

在这个人人追求“轻巧快”的时代,曾国藩的“笨”功夫,反而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的浮躁与浅薄。

或许,我们都该学着“笨”一点。少一点投机取巧的心思,多一点脚踏实地的努力;少一点急功近利的焦虑,多一点久久为功的耐心。

很多时候,那看似最慢、最笨的路,恰恰是通往成功最稳、最近的路。

懂得了这层道理,或许,就能真正开始“成大事”了。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