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四川仁寿:以“绣花功夫” 勾勒现代城市新图景

更新时间:2025-08-25 17:11  浏览量:3

(消费日报记者 罗颖□郭侨 潘帅)近年来,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立足自身实际,在建设宜居城市、美丽城市、文明城市等方面精准发力,用“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细节,让这座城市在发展中焕发独特魅力,书写出现代城市建设的生动篇章。

15分钟生活圈:织密便民服务网络

“下楼就能散步,出门买菜、办事也方便,这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了。”居住在仁寿县文林街道书院社区的张婆婆口中的“舒坦”,正是“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带来的幸福感。

“15分钟能做什么?”和张婆婆一样,仁寿县城区不少居民发现,家门口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越来越多,走出家门,最多步行15分钟,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样的高品质基本公共服务。

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仁寿县从空间重构、资源盘活、功能升级三个维度发力,一步一步让“15分钟生活圈”从规划蓝图变为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实景。

改造后的城区粮食小区

在小区内部空间挖潜上,仁寿县创新实施“拆违建、连断点、优布局”三步工作法,有效破解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碎片化”利用难题。粮食局家属小区拆除3处违建、盘活闲置共800平方米,释放土地用于改造休闲场所、健身区、儿童游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昔日的“堵点”变成了如今的“乐点”。不仅如此,该县还打通小区内部“毛细血管”,铺设透水砖步道、增设休憩节点,将健身区、儿童活动区等功能板块串联起来,实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按照“全龄友好”原则,改造后的空地上标准化配置了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等,目前,改造的小区70%已实现健身、游乐、休闲服务设施覆盖。

仁寿县还通过闲置资产的盘活利用,为居民打造了“一站式”服务枢纽。以“政府主导+专业运营”模式,对多处闲置资产改造升级,建成综合性社区服务载体;改造8个社区服务中心,整合政务代办、法律咨询、文化娱乐等功能,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帮代办”;新建改造3处社区邻里中心,设置共享厨房、书画室、舞蹈室、创客空间等互动场景,有效提升社区凝聚力。

推窗见绿入画来:构建公园城市新格局

晨曦初露,仁寿城市湿地公园的薄雾里藏着勃勃的生机。沉稳的老者挥剑起舞,剑光与晨光交映成辉;年轻的跑者迈着轻快的步伐,耳机里的节奏与心跳同频;推着婴儿车的妈妈们并肩而行,轻声细语中满是对新一天的期许——这里,是唤醒城市的“活力站”。

航拍仁寿城市湿地公园

午后时分,人民公园的树荫下涌动着生活的暖意。石桌旁,几位棋友正为一步妙棋争得面红耳赤,笑声却比蝉鸣更响亮;长椅上,独居老人捧着保温杯,看往来人群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满足——这里,是抚慰心灵的“休憩港”。

华灯初上,文化公园的河畔边绽放着人间的烟火。广场舞的旋律与晚风撞个满怀,中年人的舞步踩着节拍,跳出生活的红火;散步的情侣依偎着走过木桥,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藏着说不完的情话——这里,是聚拢温情的“社交场”。

从晨光熹微到夜色阑珊,在仁寿县,一座座城市公园正以其四季常青、生生不息,成为居民生活中最动人的注脚,这一方方绿意,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

目前,仁寿县县城已建成18个公园绿地,公园分布呈现出“两心多园”的格局。“两心”指的是县城的两大核心绿地,“多园”指的是分布在各片区的公园,这些公园沿河道、水渠和城市主干道呈带状、点状分布,丰富了各片区的绿地景观,为居民提供了多样的休闲活动空间。

同时,在绿地与开敞空间功能布局上,仁寿县以自然要素为基底,融合城市发展肌理,构建“城市级公园—片区级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四级公园体系。城市级公园锚定生态核心,片区级公园平衡片区需求,社区公园贴近生活,街旁绿地织密网络,大幅提升绿地可达性,满足市民休闲、健身、社交需求,更以绿地网络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助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公园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辖区零星地块的活化利用,让“金边银角”成为公园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仁寿县秉持“见缝插绿、便民优先”理念,对闲置边角地、废弃场地进行系统性改造,已打造口袋公园2处,总面积达5600平方米。

文明新风润人心:激活城市文化新活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仁寿县在城市发展中,始终注重以文化人,通过老旧小区文化墙建设和背街小巷改造,让文明新风尚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生根发芽,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历史温度、感受文化魅力。

仁寿城北新城

在粮食局小区,“双拥”主题文化墙格外醒目——褪色的老照片里,退伍军人与居民共庆佳节的场景温暖动人,旁边“军爱民、民拥军”的标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相映成趣。作为眉山首批“双拥”示范小区,通过文化墙将拥军优属的故事“绘”在墙上,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仁寿城区粮食小区双拥文化墙

在糖酒公司小区,文化墙则成了“时光隧道”。手绘连环画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供销社的热闹场景,“凭票打酒”“柜台叫卖”的细节勾起老居民的集体记忆;墙面另一侧,“诚信经营”“邻里互助”的现代社区公约与老照片形成时空对话,既留住了小区的“根”,也注入了治理的“魂”。

截至目前,仁寿县已在158个老旧小区打造特色文化墙,内容涵盖本土非遗、小区沿革、模范事迹等主题,形成“一小区一特色、一墙面一故事”的文化景观。

小区文化墙是“里子”,背街小巷改造则擦亮了城市的“面子”。作为城市治理的“绣花针”工程,仁寿县以“一街一策、文化植入”为原则,累计完成25条背街小巷改造,让昔日的“脏乱差”变身“打卡地”。

“白天看历史,晚上赏灯光!”居民口中的百步梯巷,以仁寿发展历史为轴线,在石阶两侧绘制“黑龙滩精神”“仁寿名人”等壁画,路灯设计成仿古灯笼样式,行走其间仿佛穿越千年。改造后,这里不仅游客量激增,更带动周边特色小店增收,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本。

而以《画说黑龙滩》为主题的惜民巷、民心巷,则用连环画+实物展陈的方式,讲述十万群众修建黑龙滩水库的史诗。巷内设置的“艰苦奋斗”主题雕塑、可触摸的“老工具”展柜,让市民在漫步中感悟“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黑龙滩精神。

“文化墙不仅是装饰,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背街小巷不仅要干净,更要‘有故事、有温度’。”仁寿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居民参与+专业设计”模式,让更多市民参与到城市更新中来,让文化成为当地最鲜明的城市印记。

从“15分钟生活圈”的便民服务,到公园城市的生态画卷,再到文明新风的浸润滋养,仁寿县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在城市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这座城市的每一处变化,都藏着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诠释,也正以蓬勃的朝气,向着更具活力、更富魅力的未来稳步前行。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