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零命案“的平安答卷:张安屯街道的基层治理”绣花功夫”
更新时间:2025-04-17 19:24 浏览量:5
“平时有个什么矛盾纠纷,第一时间要整哪样,就说如果发现矛盾纠纷,身边有矛盾纠纷的话,第一时间大家知不知道要整哪样,要劝解。”在马龙区张安屯街道张安屯街道小屯社区备亩冲村小组,一场别开生面的议事火塘会上,村民蒋四海回答了政法干警的提问。“要劝解”三个字承载的重量是无法形容的,一个村民都能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张安屯街道有13年“零命案”的成绩单,也就不足为奇了,勾勒出的是一幅“矛盾可防、风险可控、平安可感”的基层治理画卷。
网格织密“神经末梢”
16户为单元的“微治理”
全街道划成25个三级网格,每个网格最多16户,网格员都是村民熟悉的‘自家人’。” 张安屯街道政法委员、副主任杨敏的介绍,揭开了“零命案”的首个密码: 精细化网格管理。178名网格员中,既有村小组干部,也有热心村民,他们每天走街串巷,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捕捉风险苗头。
小屯社区上小屯村小组“吹哨人”朱文斌掏出手机,展示他的巡查记录:“哪家夫妻吵架、邻里拌嘴,我们当天就要上门调解,解决不了的1小时内‘吹哨’联动社区、司法所、派出所,再联动开展调解。这种“微网格”机制让矛盾发现时间平均缩短48小时,2024年矛盾纠纷警情同比下降7%,98.6%的问题在社区层面“就地消化”。
在街道综治中心,电子屏实时滚动着网格动态:红色标注的重点人员走访记录、黄色预警的矛盾纠纷处置进度、蓝色显示的安全隐患排查结果。“每个网格员都是平安‘触角’,他们编织的不仅是管理网格,更是民心网格。” 杨敏说。
机制筑牢“制度防线”
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清零”
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分析研判会,是张安屯街道的“硬核”制度。平安法制办负责人张红介绍说:“我们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期、重点地段、重点事件实行‘四类排查’,2024年总警情同比下降22%,这串数字背后是‘一体系四机制’的日夜运转。”
针对辖区精神障碍患者占比1.06%的全省高位压力,街道创新“12345” 工作法:依托一个动态管理平台,完善监护人经费保障和托底救助“两项机制”,实施红、黄、蓝“三色分级”管控,压实属地、社区、医院、部门“四方责任”,强化“五强五快”应急处置。“红色管控对象由街道领导直接包保,黄色对象联动民政、人社帮扶,蓝色对象定期走访。”派出所所长李彦波补充道,“近三年没有一名患者漏管失控,这是制度护航的结果。”
在矛盾化解环节,“联排联调联处”机制形成闭环:司法所牵头组建“法律顾问+网格员+乡贤”调解队,对婚恋纠纷、债务矛盾等12类易激化问题实行 “一案一策”。“去年我们化解了104件矛盾,成功率98.4%,很多纠纷在‘拉家常中就解决了。”张安屯司法所所长范德辉说。
精准管控“靶向治疗”
把风险化解在“萌芽前”
“对刑释解矫人员,我们既要送法律‘及时雨’,也要织密监测‘安全网’。”范德辉的话,道出了张安屯对重点人员的“双向发力”。街道为每名中高风险对象建立“一人一档”,定制个性化矫正方案:交通肇事人员被带到事故现场接受警示教育,刑满释放人员获赠《民法典》并对接公益岗位,生活困难者第一时间启动救助程序。“2024 年我们救助了3名突发疾病的困难人员,确保他们‘生活有靠、回归有路’,再犯罪率始终为零。”针对精神障碍患者,“三色预警”机制实现精准施策:红色对 24小时动态监控,黄色对象每周随访,蓝色对象每月走访。社区副书记邓学云介绍说:“我们联合卫生院、残联,为患者办理残疾证、申请补助,监护人每年最多能拿1000元奖励,大家都愿意主动配合管理。”
针对精神障碍患者,“三色预警”机制实现精准施策:红色对 24小时动态监控,黄色对象每周随访,蓝色对象每月走访。社区副书记邓学云介绍说:“我们联合卫生院、残联,为患者办理残疾证、申请补助,监护人每年最多能拿1000元奖励,大家都愿意主动配合管理。”
全民共治“激活末梢”
每个人都是平安“守护者”
“陌生电话不转账,高息理财是圈套!”法律明白人代金洪走村入户时,总爱用自编的防诈口诀普法。作为“法律明白人”之一,他和同伴们把《民法典》讲成了群众听得懂的“家常话”。“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里的“理”就是法律。”
在张安屯,平安建设是“全民参与”的生动实践:5支红袖标巡逻队每天开展“白加黑”巡查,末端防处单元演练中,派出所、司法所、社区干部模拟命案场景协同作战;“随手拍”平台让群众随时上报隐患,15分钟内形成 “发现、 处置、 反馈”闭环;就连火塘会、院坝会都成了普法课堂,群众在烤火聊天中学会了用法律解决问题。
“我们不搞‘干部干、群众看’,而是让每个人都成为平安建设的‘主角’。”杨敏的话,在新疆旅居村的新村民袁学勤的感受中得到印证:“因为我们这个乡村,就是大爷大娘,见了面都相互打招呼,非常和谐那种感觉,社区领导也经常过来就看我们,和我们交流沟通,我觉得这边真的是社会安全,很和谐的那种。”
法治赋能“固本培元”,让法律成为“家常便饭”。司法所推行的“三色预警+三级调解”机制,更让中高风险矛盾实现“精准拆弹”:红色矛盾由街道领导牵头调解,黄色矛盾联动多部门处置,蓝色矛盾由村小组即时化解。代金洪说“法律明白人不仅是调解员,更是法治‘播种机’,每化解一起纠纷,就是一次普法公开课。”
平安是“绣”出来的民生答卷,张安屯街道从网格里的“16户责任田” 到机制中的“全流程闭环”,从重点人员的“一人一策”到全民参与的“共治网络”,张安屯街道的13年“零命案”,是基层治理“绣花功夫”的成果。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故事,有的是网格员每天的入户走访、调解员反复的耐心沟通、普法者无数次的通俗讲解,也正是这些“小事”的日积月累,织就了平安建设的“天罗地网”。
当法治成为生活方式,当共治成为自觉行动,“零命案”不再是目标,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自然结果。张安屯的实践证明,只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把制度的“钢筋”与民生的“温度”有机结合,就能让平安幸福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