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开放团组的报道】创新驱动 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更新时间:2025-03-08 15:19 浏览量:10
湖北——建设中部崛起支点
3月6日上午,在湖北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多位代表回答记者提问时都提到了湖北正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表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将着力在打造科创支点、产业支点、开放支点、生态支点、联动支点上下功夫。其中,在打造产业支点方面,就是要加快建设体现湖北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王忠林代表说:“这几年,我们推动以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0个5千亿级优势产业、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为骨干的‘51020’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崛起,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与服务、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级,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16个,湖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电子芯片研发生产基地、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商业航天基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被称为“中国光谷”,如何推动“中国光谷”迈向“世界光谷”?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闫大鹏建议,建设“世界光谷”还需要在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需设立专项基金,实施新型攻关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常 理)
安徽——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创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近年来,安徽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提质加速,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均居全国第一方阵,展现出澎湃动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清宪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安徽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王清宪代表表示,一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安徽建立了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科技领军企业的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格局。
二是贯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通道,为创新生态提供更充足的“阳光雨露”。实现“四链融合”,关键要有融合的机制。安徽的一个做法,就是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支撑、全链条贯通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三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让数字化、智能化更好赋能千行百业。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安徽将一体推进算力等基础建设、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 (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内蒙古——扩大有效投资规模
3月6日,内蒙古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王莉霞表示,内蒙古将向新出发、向优而进、逐绿前行,构建起现代化产业体系。
“去年,全区装备制造业增长42.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11.3%、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9.4%,都大幅快于规上工业增速,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王莉霞代表说,今年,内蒙古将实施重大项目谋划行动、助企行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力争投资在去年9100亿元基础上再增1000亿元左右,突破万亿元大关。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龚明珠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为了给今年和未来“十五五”扩大有效投资打好基础,今年内蒙古确定了10%的投资增速、重大项目建设过万亿的目标,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内蒙古将优化重点产业布局,超前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项目。全力做好资金争取工作,发挥政府投资牵引带动作用。做到前期手续办得快,施工黄金期抓得住,投资强度上得来。”龚明珠代表说。 (经济日报记者 吴 浩)
贵州——发展九大主导产业
3月6日上午,在贵州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省长李炳军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贵州在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守牢生态底线基础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业经济在贵州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逐步凸显。
近年来,贵州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确立了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等9个省级主抓的主导产业。
围绕如何抓产业,贵州制定了“一图三清单”。其中,“一图”即产业链图谱,列出产业链上中下游;“三清单”就是在建项目、拟建项目、拟招商项目三张清单,积极推动在建的项目抓紧建,在谈的项目抓紧谈,拟招商的项目抓紧招。如今,贵州的传统产业持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被称为“亚洲磷都”,已探明磷矿资源量超20亿吨。全国人大代表、黔南州委书记洪湖鹏介绍说,该州近年积极布局以磷资源为基础的现代化工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仅3年多磷系现代化工和新能源电池材料产值规模就突破5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材料生产加工基地,实现了磷资源由“肥料”向“材料”的转变。 (经济日报记者 吴秉泽)
湖南——用力打造“三个高地”
3月7日上午,湖南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沈晓明表示,过去一年,湖南牢记嘱托,重点做好加大要素投入、为各类经营主体松绑减负、发挥创新驱动的乘数效应、破除瓶颈堵点痛点问题等“加减乘除”四道算术题,“三个高地”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去年,湖南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50.9%;“十四五”以来,湖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0.42个百分点。
在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牵引下,中车株洲所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实现了一年一百亿的跨越。“在中车株洲所咖啡馆随处可见,‘一杯咖啡容万象’代表的是开放包容、活力自信的创新范式,也是我们不断发展先进制造的探索实践。”全国人大代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东林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一杯咖啡,代表了产业发展的‘集聚地’、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汇聚的‘黑土地’”。中车株洲所依托轨道交通优势产业集群和1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器件、算法、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制出功率半导体、永磁牵引、聚酰亚胺等众多首创成果,助力我国高端装备解决“硬卡替”难题。 (经济日报记者 谢 瑶 常 理)
宁夏——数字经济势头强劲
3月6日,宁夏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活动,展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宁夏实践的生动故事。
宁夏今年将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组织开展“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张雨浦表示,一方面将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打好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攻坚战,聚焦“打造全国重要产业基地”目标,做大做强煤化工、数字经济、葡萄酒、枸杞、牛奶等特色优势产业;另一方面,突出解难题办实事机制,打好经营主体提质增效攻坚战,持续强化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项机制”,常态化举行企业纾困解难集中办公会,努力让企业家在宁夏投资放心、办事顺心、生活舒心。
在回答本报记者关于宁夏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形成的示范效应时,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买彦州表示,宁夏认真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因“数”制宜、乘“算”而上,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宁夏正奋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给千行百业插上“数字化的翅膀”恰逢其时。 (经济日报记者 杨开新)
河北——绿色转型闯出新路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河北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3月6日在河北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上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河北省牢记嘱托,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全面绿色转型中闯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
河北是传统产业大省,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产业比重较大,县域特色产业基础比较好,形成了107个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王正谱代表介绍,河北从环保绩效创A入手,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截至去年底,环保绩效A级企业达到138家,其中钢铁企业55家、居全国第一。推进重点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企业设备上云等行动,全省高端钢材占比达22%,高端装备增加值增长9.8%,绿色化工增加值增长12%。推动特色产业多点突破,制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行动方案,培育领跑者企业608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7家。
河北省推动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
“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对此,我们充满信心。同时产业转型升级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久久为功,我们将持续不断地抓下去。”王正谱代表说。(经济日报记者 王胜强)
黑龙江——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黑龙江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独特优势。”在3月7日的黑龙江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
说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效果,韩杰才代表表达了几方面感受。一是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持续加强,如我国航天领域首个大科学装置工程哈工大“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建成投用,环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等7个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效果逐步显现,目前已新生成企业104家。二是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如新认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4家、绿色工厂39家,黑龙江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6家,创历史最好水平。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亮点纷呈,重点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20.7%,提高1.7个百分点。四是未来产业加快培育,黑龙江成为国家算电融合试点布局省份,年产180颗卫星的工大卫星柔性智造产线项目获得国家核准等。 (经济日报记者 马维维)
重庆——支持民企大展身手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了民营经济发展新的机遇,民营经济发展正当其时、大有可为。”3月6日,在重庆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琪金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其鑫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上周我们的股东分别从上海和三亚飞到重庆,追加了投资,这体现出各方对民营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林其鑫代表感受到,国家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举措一以贯之。民营企业座谈会充分肯定了民营企业及民营企业家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重庆召开的深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发展高地。这让重庆民营企业吃下了“定心丸”,极大激励民营企业撸起袖子加油干。“我创办的琪金食品有限公司是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更是受益者。在重庆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黄金十条’政策的推动下,公司深加工产值不断增长,产业链附加值不断提高。”
国家大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举措也一以贯之。林其鑫代表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民营企业大展身手的坚实依靠,琪金公司的发展壮大,就是重庆良好营商环境的真实写照,“我们在璧山、荣昌修建产业基地时,市、区两级政府主动靠前服务,积极协调办理选址、立项、规划、建设等事宜,帮助包括我们在内的广大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尽最大努力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经济日报记者 仇莉娜)
天津——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3月6日,在天津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天津荣程祥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荣华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过去一年,天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力有效,营商环境越来越好。
天津市各部门强化要素供给,持续增强民营企业经营信心。2024年以来,天津市新增上市挂牌的10家企业中有9家为民营企业;海河产业基金与民营企业合作46只母基金,投资150家天津本地民企,投资规模达625亿元。2024年,天津相关部门安排10亿元科技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均突破1.2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83家。
张荣华代表表示,在各方努力下,去年天津民营经济增加值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民营经济税收贡献率达45.8%,民营外贸出口在天津全市占比达47.2%。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单泽峰表示,滨海新区拥有我国北方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10年来,已成功推出49项创新成果并在全国复制推广。近2年来,滨海新区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人才、科技优势,同时借助天津自贸试验区原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在制造业领域,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天津投资建设了世界级生产基地、外商独资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 (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
西藏——培育高原经济新动能
3月6日上午,西藏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庆伍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昌都市坚持以“九大产业”为引领,把清洁能源作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围绕西藏自治区“一基地、两示范”总体布局,坚持水风光储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服务“双碳”目标。
“昌都是国家‘西电东送’接续基地、藏东南清洁能源储备与开发基地,拥有丰富的水、风、光等资源。”罗庆伍代表以点带面、用一组漂亮的数据,介绍了西藏为建设国家清洁能源基地迈出的坚定步伐:截至目前,昌都已建在建清洁能源装机1601.53万千瓦,清洁能源技术可开发量高达3.82亿千瓦,重点可开发项目总规模达1.25亿千瓦,年发电量约2650亿千瓦时,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2024年,昌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0.88亿元,其中能源完成投资155.56亿元、占比59.6%;主电网人口覆盖率达98.5%,发电量24.6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4%。
罗庆伍代表表示,昌都将积极探索“清洁能源+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模式,力争2025年全市建成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20万千瓦、已建在建电力装机容量突破1900万千瓦,构建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体系,让新质生产力成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新”动能。 (经济日报记者 梁 婧 李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