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博士读“广”“博”
更新时间:2025-07-25 18:30 浏览量:1
在现实生活中,成语“广种薄收”是一个贬义词,它指的是一个人在种庄稼或是其它经济作物时,不在单位面积特别是那些只适宜种植某一种庄稼或是经济作物的土地上下真功夫、下细工夫,喜欢浅尝辄止而不是精耕细作,这样一来的结果便就是“广种薄收”。
费了不少力气,动用了不少物质、技术资源,尤其是在耕种了好大的一片土地,最终的结果却是收获甚微,在这个很多事情都追求效率最大化的当下,无论是对谁都是很遗憾的。换言之即是,当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时,某一件事情该不该去继续,都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要去作认真思考、思索的了。
可是,就如我们人看待任何事情都必须要从正面、反面以及不同的侧面去“看”,才能够探视到最接近真实那一面那样,种庄稼、种经济作物不能广种薄收,但这也并不就意味着搞其它工作、做其它事情就不能广种薄收了!比如说,读书既要读“有用”的书,也还要读“无用”的书,读“无用”的书也就是在“广种薄收”;搞科学技术研究实验,既要“盯着一个方向持续用力用劲”,可当研究陷入困劲、绝境了时,另辟蹊径或者干脆就是逆行,也不失为是一种明智选择!这种“另辟蹊径”或者说是“逆行”等,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在搞“广种薄收”。
其实,如果要去作认真的审视,我们说不定便就会很意外地发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以及在人际交往、经营生产等等众多与人的生产、生活相关的事务中,“广种薄收”这么一种手段或者说是现象,在很多时候都在被运用或者说是存在着的。
比如说,一个人当他对前途感到迷茫时,说不定便就会毅然决然离开让他感到迷茫的地方去作更多些一些选择或是尝试;当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开展的科学研究找不到“前路”了时,他也许就会选择包括外出旅行或者是阅读小说、看电影的一些看似毫无关系的事情、事件,来寻找“灵感”“契机”,等等。
在今天这篇小文章里,限于时间方面原因,七香斋主人想仅就不少人正在就读的博士研究生学历这件事情,来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在此之前,为了论述“全域想,享‘全育’”办学思想(观念),我曾在这一个系列谈文章里以《低年级的教学要有乐趣》《高年级的教学要有逻辑》《要把硕士读“壮硕”》为标题,对低年级、高年级以及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育特别是学习谈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或者是看法。文章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景见有话说”里刊载后,有几名同行给我留言说,希望我能对当下的博士研究生教育谈一点看法。
信任是最大的工作动力。更何况还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再者,我本身就对教育很感兴趣,我为什么不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呢?
如果循着早前的“全域想,享‘全育’”办学思想(观念)系列谈思路特别是“要把硕士读‘壮硕’”这么一个观点,我认为,既然读的是博士研究生学历,那就要把这个学历给读得非常的“广”“博”和“薄”。只有读得足够的“广”“博”和“薄”了,才有可能在“广种薄收”中捕捉到你想要拥有的那一颗颗做学问、搞研究的种子并最终在做学问、搞研究这条道路上耕耘出你想要的业绩来。
大家都应该知道,任何一个人,当他们经历了三年的学前教育、六年的小学教育、三年的高中(中职)教育、四年或五年的本科教育以及再后的两年或三年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后,如果是一个实打实的去念书搞学习了的人,那他们就基本上把自己所学专业知识领域里点线面上的知识给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了。在这个时候,若还想要在学术、学问研究上再上一个台阶进而获取一个更高学历(文凭),那他们很可能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就是:不但要在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的纵深掘进上下苦功夫和下硬功夫,还要在专业知识技能与其它相关的或者是不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的相互联结、融通上下苦功夫和下硬功夫,甚至是去读一些与专业知识技能技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书报杂志,从事一些与专业知识技能技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事情、事件等。
对此,说不定会有人这样质问我:“老师,人们不是常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吗?你让博士生去干那些与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事情、事件,这不是在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吗?”
的确,如果是从“有用”“有效”或者是“久久为功”“心心念念必有回响”等角度、立场去说,任何一名博士研究生在他学习读期间甚或是毕业以后,他们都应该必须要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琢磨自己选定的专业知识技能技术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目的目标,可是,这并不就指他们不能去做其它的一些看起来与专业知识技能技术毫无关联的事情、事件,尤其是在做学问、搞研究进入了困境、困惑地带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去坚持做那些看似与专业知识技能技术毫无关联的事情、事件,说不定就会有“让人眼前一亮而豁然开朗”“条条大路都可通罗马,何必被一条路给堵死”“他山之石,也可以攻玉”等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坊间曾经有话这样说:无用乃大用。因而,读博士研究生学历乃至是毕业后做学问、搞研究,我们必须要树立起的学习学问思想观点很有可能就是:要把博士读“广”“博”和“薄”。
“广”和“博”是近义词,读“广”了即是读“博”了。但又有各自的不同之处,“广”字指的是在很多时候行为是无意识的,而“博”字指的是在更多时候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如果再加上后面的这个“薄”(把一本本厚厚的有用或者是无用的书都读‘薄’了)字,这个人不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研究生都不可能。
在一般情况下,做学问、搞科学研究很是枯燥乏味,很少有乐趣、趣味可言。为此,方向很是重要,既要有线性思维,还要发散性思维,更要有逆向思维以及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
我们相信,当一名博士研究生把专业知识技能技术既读“广”“博”了,又把包括教材的书报杂志专著等给读“薄”了时,那他们头顶上的博士帽便就戴得稳稳当当的了。
(作者系独立教育学者、社会问题评论家、贵州省首批产业导师,贵州省教育评价改革专家库成员,曾在《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级媒体工作并刊发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稿件。)
■擅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教育等重大课题的指导、策划、实施和结题;教育重大新闻稿件选题的策划、实施和撰写;教师教科研论文和学生作文写作等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