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家产权单位还剩一家没谈拢
更新时间:2025-09-22 08:00 浏览量:1
小黄庄一区9号楼已经有30多年楼龄,缠上了各类因基础设施设备老化引起的“老年病”。由于这栋楼的产权构成复杂,涉及的产权单位超过20家,经多方努力协调,仍有一家产权单位未认可资金分摊比例,旧改依然未能实施。
探访▶老楼“旧病缠身”
9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小区和居民交流。他们当中大多是老人,有的还坐着轮椅。关于这栋老楼因基础设施设备老化带来的各类难题,大家都有话想说。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漏雨。无论是照片中的场景,还是记者到居民家里现场走访看到的,阳台几乎都是满目疮痍。墙面破损严重,最宽的裂纹小拇指能够伸进去,部分居民家里就连卧室的天花板都发霉掉皮了。一位居民说,雨大的时候,水顺着阳台灌进来,楼里老人居多,手脚不太灵便,积水很快就漫延到屋里,再从地板向下渗漏,把楼下漏成了“水帘洞”。居民急切呼吁,这栋老楼真的需要彻底做做防水了。
除了漏雨,大家集中反映的第二个问题是上下水管的锈蚀。甭管走到谁家,眼前用了30多年的老铸铁管仍坚持“在岗”,上下水不畅、管道漏水的问题困扰着家家户户。一位老人指着自家厨房的一节管道说,此前这段管道漏过,楼上的污水直接倾泻到了他家厨房的洗碗池里。
调查▶改造卡在哪儿
近年来,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及属地街道一直在努力推进小黄庄一区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记者从属地街道了解到,2022年,小区里有4栋居民楼率先立项纳入改造,这4栋居民楼的产权结构相对简单。剩下的难题是3号楼、8号楼及9号楼,这几栋楼的产权结构比较复杂,楼里不仅产权单位多,还涉及市属、央属等不同类型的产权单位。涉及央属产权单位,老楼改造的资金虽有北京市的补贴,也需要各家产权单位自掏一部分腰包,各家单位向各自上级申请资金的流程不同,耗费时间不等,属地协调各方唱准一个调子绝非易事。
随着机构改革,9号楼各家产权单位的变化都比较大,有的甚至灭失了。为了确定各家单位的产权占比,属地街道、社区、物业下了一番苦功夫。有关老旧小区改造的函件发了将近30家单位,属地陆续接到了各单位的回函,截至目前没谈拢的还剩下一家央属产权单位。
之所以谈不拢是因为房改售房后,居民将房屋再售出变成商品房,房屋与原产权单位是否还有关联,一直以来都是有争议的话题。
属地街道通过向规自部门查询,能够确定该家产权单位在小黄庄一区9号楼共有36套住房,产权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但产权单位在回函中明确表示,该单位在这栋楼内只有5套产权房屋,面积有300多平方米。双方认定的产权比例差异确实比较大。
居民希望市区两级能够尽力协调,促成产权单位与相关各方的沟通协商,别让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差这一块“拼图”。本报记者 景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