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揭AI真相:80%企业在用仅5%获益?6招破解“鸿沟”困局
更新时间:2025-09-21 10:49 浏览量:1
前阵子MIT(麻省理工学院)出了份报告,直接给当下的AI热浇了盆冷水。
现在不少公司都在碰生成式AI,有的是随便试试水,有的还专门花钱订了服务,但真正能把AI推进到实际生产里、帮公司赚着钱或者提了效的,没几家。
报告里管这情况叫“AI鸿沟”,简单说就是看着用AI的公司多,真尝到甜头的没几个。
这结果初看挺意外,细想又觉得合理,咱们自己平时用ChatGPT写个文案、Claude改段代码,确实顺手,干活速度明显快了。
但到了公司层面,为啥就不好使了?我之前看Gartner也提过类似情况,全球好多公司都部署了AI,可真能把AI用出规模化价值的,也就那么零星几个。
比如有的零售公司,花大价钱让AI做个性化营销,点击率是高了点,可后台财务对账还是靠人工,每月结账时一堆错漏,光返工就耗好几天,这哪是用AI提效,分明是捡了芝麻丢西瓜。
很多公司搞AI,其实有点“跟风凑数”的意思,老板开会时提一嘴“我们在布局AI”,显得公司跟得上潮流,可真要落地解决具体问题,反而没规划。
比如有的互联网公司,把AI全用在前台“炫技”上,又是自动写营销脚本,又是搞智能客服回复,数据看着亮眼,点击率涨了点,回复速度快了点,但后台的合同审查、供应链预测这些真正能省成本的环节,还是老样子。
更有意思的是“影子AI经济”,不少员工自己用个人账户调用AI工具干活,效率挺高,可公司不仅不鼓励,还怕出问题禁止。
本来这些员工摸索出的好用法,完全能变成公司级的方案,结果就因为管理层没重视,个体效率没法变成公司效率。
如此看来,好多公司的AI热,更像是“表面热闹”,没落到实处。
想跨越AI鸿沟,先得弄明白AI到底咋帮公司提效,现在业内有俩说法挺靠谱,能帮咱们理清思路。
一个是“预测机器”的说法,AI最擅长的是降低“预测成本”。
比如工厂要生产,得先猜市场要多少货,以前得花大价钱调研、请专家分析,现在AI能快速算出来。
但光有预测不够,还得有人“判断”,比如预测到某款产品会缺货,是赶紧加生产线,还是先跟经销商协调?这些没法量化的事,AI干不了,得人来定。
之前有个国有银行搞AI信贷审批,AI算客户违约率算得飞快,可到底批不批贷款,没人敢拍板,最后效率也没提多少,很显然,AI和人的配合得跟上,缺了哪头都不行。
另一个是“自动化”的说法,AI能替人干些重复活,还能帮人调岗位。
比如有的员工既会策划又会写文案,以前因为文案缺人,就一直让他写文案,浪费了策划能力。
现在AI替他写文案,他就能转去做策划,俩活的效率都能提上去。
但这里有个前提:AI替的活得是真能省时间的,而且人转岗后得有合适的活干。
要是AI只替了些本身就不费功夫的杂活,人转岗后又没事做,那效率还是上不来。
弄明白AI咋干活,就知道为啥好多公司掉沟里了,不是AI不行,是好多坎没迈过去。
先说技术上的坑,最常见的是“数据不凑手”,每个公司的业务不一样,数据也没法跟别人共享,想训个好用的AI模型,得自己从头攒数据,还得买设备维护,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还有“老系统拖后腿”,比如美国社保系统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语言,之前马斯克想帮着改AI,结果根本对接不上,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很多公司都有这“技术债”,想改又怕麻烦,只能硬扛着。
再说说非技术的坑,这其实更要命,有的公司引进了AI,可组织架构没调,各部门还是各干各的。
AI算出来的结果,销售部觉得跟自己没关系,生产部又看不懂,最后就是一堆报告堆着,啥用没有。
还有的公司找AI替人,专挑客服、数据录入这些本身就便宜的岗位替,这些岗位对整体效率影响不大,替了也没多大用,反而把有经验的员工放走了,得不偿失。
跨越AI鸿沟没那么玄乎,不用一上来就搞大项目,先从后台小事做起,比如让AI帮着审合同、对账单,这些活见效快,还能帮公司省成本。
再就是别拦着员工自己用AI,多问问他们觉得啥工具好用,把这些好用的工具整合进公司系统,员工也愿意用。
AI不是万能药,不能指望一用就见效,得慢慢调、慢慢试,把AI和公司的活儿真正揉到一块儿,等这些小事做好了,那道AI鸿沟,自然就慢慢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