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清代姚孟起,一幅临《枯树赋》火遍书法圈,晋唐笔法藏着真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19 06:48  浏览量:1

提到清代书法,多数人先想到傅山的狂放、邓石如的碑学,或是馆阁体的工整——但有个“冷门”书法家姚孟起,仅凭一幅行楷书临《枯树赋》,就被书法圈奉为“晋唐笔法活教材”,甚至让启功先生都忍不住夸他“临帖不死,活学真懂”。

今天就来扒一扒,这幅作品到底藏着多少“过人之处”?

一、创作背景:不追潮流,偏啃“晋唐老底子”

姚孟起生活在清代中后期,那会儿书坛风向很极端:要么一窝蜂追捧碑学的雄奇粗粝,要么被馆阁体框得死板僵硬。

但姚孟起偏不赶时髦,一头扎进了晋唐书法的“老规矩”里——尤其盯着欧阳询的楷书死磕,又琢磨王羲之的行书韵味。

这幅《枯树赋》,原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悲秋名篇”,姚孟起用“行楷”来临写,其实藏着他的小心思:用楷书的“规矩”打底,用行书的“灵动”破局,既避开了馆阁体的呆板,又没跟风碑学的生硬,硬是在“传统框架”里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二、艺术特点:3个细节,见晋唐真功夫

姚孟起的字,看着“不张扬”,但懂行的人一瞅就知道:下过死功夫。单说这幅《枯树赋》,3个细节藏着他的“真本事”:

1. 笔法:晋唐的“复刻级”细腻

他的起笔、收笔全是“晋唐老味道”:横画的“切笔”像欧阳询一样干脆,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竖画的“垂露”又带着王羲之的柔劲,刚柔并济;就连转折处的“顿笔”,都严丝合缝照着晋唐法度来,没有一丝“野路子”。

2. 结字:楷书的骨,行书的魂

字的结构是楷书的“稳”——比如“枯”“树”二字,重心像扎了根一样稳;但笔画之间又藏着行书的“活”:“赋”字的撇捺轻轻连带,“荣”字的点画彼此呼应,不呆板、不刻意,就像“站着的行书”,灵动又端庄。

3. 章法:疏朗得像“呼吸均匀”

整幅字的排列不挤不密,每行之间的空白留得刚好,读起来不费劲、不压抑。不像有些作品堆得密密麻麻,或是疏得漏风——这正是姚孟起对“晋人尚韵”的理解:书法不只是写字,更是“气韵的流动”。

三、历史评价:从“冷门”到“业界标杆”

姚孟起当年不算“顶流”,但懂书法的人都认他的本事。清代评论家直接说他:“得欧体之骨,兼右军之韵,清代临晋唐者,孟起当为翘楚”;后来启功先生更直白:“姚孟起临帖,不是照葫芦画瓢,是把晋唐的‘理’吃透了,变成自己的东西”——这话戳中了要害:学书法最怕“死临”,姚孟起偏是“活学”的典范。

四、存世价值:学书“避坑指南”,收藏“潜力股”

现在姚孟起的真迹不多,这幅《枯树赋》主要藏在博物馆和少数私人藏家手里,但价值一点不低:

对学书法的人来说,它是“避坑神器”:想练楷书不呆板?想入行楷不飘?看姚孟起怎么平衡“规矩”和“灵动”,比啃十本理论书还管用;

对收藏圈来说,它是“潜力股”:能把晋唐笔法玩明白的清代书家没几个,姚孟起的真迹越来越少,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只会越来越高。

其实姚孟起的火,不是偶然——他没追过潮流,只是沉下心把“老祖宗的本事”练到了骨子里。

这幅《枯树赋》也告诉我们:书法的厉害,从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把传统的“根”扎稳,再写出自己的“味”。

你见过这样“不张扬却有真功夫”的书法吗?要是学书法,你会学姚孟起这种“稳扎稳打的路子”吗?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