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功夫在平时,关键在落实
更新时间:2025-09-15 20:13 浏览量:1
提高教学质量,功夫在平时,关键在落实
(开学教师会讲话提纲)
老师们:
提高教学质量没有捷径,靠的是日复一日扎扎实实的功夫。今天我重点讲四件事,这四件事做好了,质量自然就上去了。道理不复杂,关键在行动。
第一,功夫花在课前准备上。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地基”。这个“备”,绝不是简单抄抄教案、看看教参就完事。
备学生要“透”:这节课学生起点在哪?可能卡在哪儿?哪些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心里必须有本账。
备目标要“实”: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目标要清晰、具体、可检测,别贪多嚼不烂。
备内容要“活”:重难点怎么突破?设计什么活动、提什么问题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多想想“怎么教学生才懂”。
备时间要“细”:每个环节大概花几分钟?重点部分时间留够了吗?避免前松后紧或拖堂。
第二,效益出在课堂演绎中。 课堂是主战场,效益高低就看这四十分钟的“实战”。
盯住目标教:时刻想着这节课的目标,所有活动、提问都奔着这个去,别跑偏。
让学生“忙”起来:少讲、精讲,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多设计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当堂练习,让学生真参与、真思考。
节奏要“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看学生眼神、表情,听他们的讨论和回答。发现学生走神了、遇到困难了,马上调整策略。该快则快,该慢则慢。
反馈要“快”:课堂练习、提问,及时点评、纠错。别让错误“过夜”。
第三,精彩出在作业批改上。作业批改不是打钩打叉的体力活,它是教学的“显微镜”和“导航仪”。
批改要“透”:重点看错误类型,是普遍性问题还是个别人问题?是知识没懂还是方法不对?做好记录。
反馈要“准”:批改符号、简短评语要让学生明白错在哪、怎么改。别光写个“阅”或日期。
讲评要“精”:利用课前几分钟或专门时间,聚焦共性错误精讲精练。对错误集中的知识点,该补就补,别急着赶进度。
面批要“勤”:特别是对于学习困难或作业问题突出的学生,抓住课间、课后几分钟面批,效果奇佳。哪怕每天只面批两三个学生,坚持下来就是“奇迹”的种子。
第四,奇迹出在个别辅导中。 “抓两头、促中间”,个别辅导是让尖子冒出来、让后进跟上的关键一招。
对象要“清”:学有余力的,要给他们“加餐”,拓展思维深度;暂时落后的,要找准“病灶”,是基础不牢、习惯不好还是方法不对?
内容要“精”:辅导不是重复课堂,要针对具体问题精准施策。优生重在提升能力、开阔视野;后进生重在夯实基础、建立信心。
时间要“巧”:利用好早读、课间、午休、课外活动、晚自习等碎片化时间,见缝插针。哪怕每天三五分钟,持之以恒就有大效果。
态度要“暖”:对后进生,尤其要多一份耐心和鼓励。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真诚的肯定,可能就是点燃他们学习热情的火种。
老师们,教学是良心活,更是技术活。提高质量,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靠的就是把这四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做实、做细、做透、做长久。课前准备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演绎的高度;作业批改的精度,折射出教学诊断的准度;而个别辅导的温度,则最终点燃了学生成长的亮度。
奇迹不是等来的,奇迹是一点一滴攒出来的。让我们从今天开始,把功夫下在课前,把效益出在课堂,把精彩留在批改本上,把温暖送到学生心里。当平凡的功夫累积成日常的习惯,教学质量的奇迹便会悄然萌发。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