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别把太极当花架子!真功夫就看这3个“能用”的硬标准

更新时间:2025-09-15 09:59  浏览量:2

一提“太极功夫”,有人觉得是慢悠悠划圈,有人惦记“气感”,还有人信“练十年就成”——全错!真正的太极功夫,不是摆样子、不是摸不着的玄学、更不是熬时间熬出来的,而是能用上的真本事:遇力能卸、出劲能合、接劲能知,练到这三点,才叫有功夫。

一、先拆穿:这3个“假功夫”,练再久也白搭

1. 慢悠悠划圈=功夫?错!是没松透的瞎晃

不少人打拳慢得像蜗牛,胳膊软塌塌划圈,还觉得“这是松劲”。其实松是肩膀沉、腰胯活,不是胳膊没骨头似的瘫着——就像湿衣服自然垂落(松),不是扔地上瘫着(瘫)。这种瞎晃的“慢”,练十年也卸不了一拳,顶多练个胳膊酸。

2. 有“气感”=功夫?错!是身体松透的副产品

有人站桩觉得“气在窜”“小腹热”,就喊“我有功夫了”。其实气感跟运动后脸红发热一样,是气血通了的自然反应,不是功夫本身。真功夫看“能不能用”:气感再强,有人推你还是硬扛,那还是没功夫;反过来,气感不明显,但转个腰就能卸力,这才是真的。

3. 练得久=功夫?错!练错了,十年也是白搭

“太极十年出功夫”这话坑人——是“练对了十年出”,练错了,十年还是“胳膊使劲派”。比如有人打拳总用胳膊甩,不用腰不用脚,练二十年还是“手劲”,遇上个会卸力的,一推就倒,跟没练一样。

二、真功夫在哪?三个“能用”的硬标准

太极功夫不玩虚的,得能“用”,核心就这三点:

1. 遇力能卸:让对方的劲“扑空”,不是硬扛

有人双手推你胸口,普通人绷胳膊顶,越顶越累还会倒;有功夫的人,先沉肩、转胯——肩膀往下落,别绷着,胯往侧转一点,就像把胸口的“受力点”移走,对方的劲跟推棉花似的,自己还稳。

2,出劲能合:全身劲“串着来”,不是胳膊甩

普通人出拳是“胳膊甩”,劲散在手上,软趴趴;有功夫的人出拳,是“脚蹬地、腰转、手送”,像鞭子抽出去——力从脚底起,经小腿、腰、肩,最后到指尖,整个人像绷紧的鞭子,梢头(手)才有劲。

比如打“掩手肱捶”,不是用拳头砸,是脚踩实、腰拧转,胳膊跟着腰的劲往前送,拳头最后“顺”出去。不用绷胳膊,也有穿透力,还不累——这就是“合劲”,全身劲串成一条线。

3. 接劲能知:“摸准”对方的劲,不是瞎应对

这是推手的功夫,叫“听劲”——不是用耳朵听,是用身体“摸”。对方手一碰到你,你就知道他的劲往哪走,提前调整。比如对方想推你胳膊,你刚碰他手,就知道他要往左上用力,提前把胳膊往右下松,他的劲就没地方使。

没功夫的人推手只会瞎挡,一使劲就慌;有功夫的人,手像“传感器”,对方劲刚起来,就知道怎么应对。这不是预判,是身体松透了,能敏感察觉到力的方向。

三、练真功夫,就抓两个核心,别求虙的

不用追“气感”“十年功”,先把这两件事做对:

1. 先练“松”:松不开,再使劲也没用

站桩别绷着——肩膀往下沉,别端着;腰胯像坐软凳子,别僵;膝盖微屈,别锁死。每天站10分钟,找“身体不僵、能活动开”的感觉。松透了才能顺劲、合劲;没松透,全身僵着,劲根本串不起来。

2. 再练“合”:别单独动,每招想“脚-腰-手”

打拳别光动胳膊,每出一招问自己:“脚蹬地没?腰转没?手跟腰走没?”比如练“云手”,脚先动,带腰转,腰再带手画圈,不是手自己瞎转。练多了,全身像连在一起的齿轮,动一个地方,其他跟着转,劲自然就合了。

最后:太极功夫,是能用的本事,不是装样子的噱头

别再迷信“慢=功夫”“气=功夫”“久=功夫”——真功夫是:有人推你,你能轻松卸力;你出拳,不用蛮力就有劲;你推手,能摸准对方的劲。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本事。

太极不玄,功夫也不虚。把“松、合、知”练到实处,不用追那些摸不着的,你练的就是真功夫。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