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人民日报发声背后:阎维文“诗外”下功夫,李双江一语成谶

更新时间:2025-09-13 14:28  浏览量:2

9月11日,一篇由人民日报发布的署名文章《工夫在诗外》,引发了广泛关注。作者正是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

文章中,他直言当前青年歌手在声乐道路上的“短板”:技术根基薄弱、作品选择肤浅、文化积累不足等,句句犀利却句句在理。

这篇文章不仅道出了当前民族声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无声地揭示了阎维文这些年真正的状态——他并未“退隐”,更不是“淡出”,而是把更多时间都花在了“舞台之外”的传承与研究上。

他的低调与专注,让外界重新认识了这位曾在全国舞台上唱响《小白杨》、《说句心里话》的男高音。

而早在多年前,李双江曾评价阎维文:“他是用心唱歌的人。”如今再看,这句话不只是夸赞,更像是一句预言。

人民日报为何点名?因为他一直没“闲着”

阎维文作为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的评委之一,在此次展演中表现出的专业眼光和深度点评,让人耳目一新。

从人民日报公开刊发的文章内容来看,阎维文不仅关注技术本身,更强调“声乐之上,是文化;唱功之下,是学问”。

他指出,不少年轻歌手在选曲上追求“流量感”,缺乏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在唱法上模仿痕迹重,缺少个人风格;而在文化修养上更是“用脚走路,靠嘴唱歌”,缺乏文学、美学、历史等多方面的积淀。

这些话语虽严厉,却出自一位真正经历过舞台风浪、深知艺术真谛的前辈口中,分量自然不同。

而人民日报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篇文章,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近年来阎维文坚持“文化传承为先”的一种官方认可。

他不是沉寂,而是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民族声乐研究与教学工作。他不再频繁出现在电视镜头里,却活跃在高校讲堂、民歌采风、民族融合等“更接地气”的场景中。

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公众:阎维文没走,只是走到了更深处。

“诗外”之功,才是真正的修为

《工夫在诗外》这个标题,取自古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阎维文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声乐不应只是声音技巧的表演,更应是文化、思想、审美的综合体现。用他的话说:“唱得好不够,还得唱得有魂。”

这与他多年来的行动是一脉相承的。近十年间,阎维文频繁前往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原生态民歌的采风、整理与再创作工作。他曾在2022年参与编纂《中华民歌谱系》,担任顾问;也曾在2024年以导师身份参与“新时代民歌进校园”计划,走访了多所艺术院校,推广民族声乐的多样性。

这些工作没有商业回报,不上热搜,也不带来掌声。但从长远来看,却可能决定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方向。

说起阎维文,就不能不提李双江。这位老一辈歌唱家曾是他的老师、朋友,更是艺术道路上的引路人。

如今,李双江的一句“他是用心唱歌的人”,在阎维文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所谓“用心”,不是技巧的炫耀,而是态度的严谨与精神的专注。

从军旅歌手到艺术家,从舞台中央到幕后推手,阎维文每一个身份的转换,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忘初心。

早在2010年代后期,阎维文就开始减少商业演出,转而投身教学与创作。他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舞台不是终点,传播、传承才是我最想做的事。”这不是一句客套,而是真正的艺术信仰。

他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多所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开设“民歌与时代融合”系列讲座。2022年,他主导策划了《新时代·新民歌》音乐会,尝试将民族唱法与现代编曲结合,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贴近年轻人的审美。

这些努力虽然并不喧嚣,但影响却是深远的。他的学生中,已有多人在各大比赛中脱颖而出,也有不少人正在用新的方式传播民族声乐。

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有人愿意“熬得住寂寞”。

阎维文就是这样的“熬”派艺术家。他不追求短期的曝光率,也不在意流量的起落,而是踏踏实实做事。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有的事情,做完了没人知道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它该做。”

这句话,道出了他这些年“诗外功夫”的核心逻辑:不是为了名利,而是源于责任。

正因如此,人民日报这次点名阎维文,其实更像是一次“迟来的肯定”。它让大众重新看到了一个“幕后”的阎维文,也让更多人明白了,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不一定在台前发光,但一定在背后发热。

阎维文的这篇《工夫在诗外》,既是对当前青年歌手的提醒,也是对整个民族声乐生态的一次深刻剖析。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艺术并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内里的沉淀,是文化的积累,是责任的担当。

而人民日报的“点名”,不仅是对阎维文个人的礼赞,更是对那一代歌唱家精神风范的致敬。他们或许早已不在舞台高光之下,但他们的声音、他们的信仰,依然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音乐人。

李双江说得没错,用心唱歌,才是歌者该有的样子。而阎维文,用几十年的坚持,把这句话唱成了现实。

在这个追求“快红快火”的时代,这种慢而坚定的声音,才真正值得被铭记。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