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茅山修道人陶弘景:如何吸收天地灵气炼出真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12 17:53  浏览量:2

茅山的晨雾总带着松针的清苦。当第一缕阳光掠过华阳洞的崖壁,炼丹房的石案前,一道素色身影正俯身研磨云母,他指尖沾着草木的汁液,呼吸随石臼起落轻匀,周身仿佛有淡绿色气流与洞外的云雾相缠 —— 这是南朝齐梁年间,陶弘景隐居茅山时的寻常黎明。

这位被梁武帝尊为 "山中宰相" 的道家宗师,以《本草经集注》闻名后世,却鲜有人知其毕生修行的核心,正是对 "生气" 的体悟与调和。在他看来,天地间流转的生生之气,既是草木滋长的本源,亦是人身修行的根基,炼气不过是让自身与这股力量相契的途径。​

一、观草悟气:从草木枯荣得炼气之序​

陶弘景的炼气启蒙,始于药圃中的细微观察。三十岁隐居茅山后,他在华阳洞旁开辟药畦,每日拂晓便蹲踞其间,看细辛在阴坡抽芽,观丹参在阳坡绽红。"阴者气凝,阳者气散",他在竹简上写下心得,将植物生长的姿态视作气脉运行的显象。​

这种观察化为独特的炼气法门:效仿细辛伏地,他创 "潜息法",呼吸沉至脐下如生根;学松针直指苍穹,便有 "举息术",气息轻扬至喉头似抽条。弟子不解为何要模仿草木,他指着石缝中钻出的牛膝反问:"牛膝穿石而不折,因其气柔;柏叶经冬而不凋,因其气坚,人若求长生,岂能不从草木悟气之性?"​

在修行中,他更将四季融入吐纳:春晨学竹笋拔节,呼吸急促如破土;秋暮仿枫叶飘零,气息舒缓若归根。这种 "应季炼气" 的方式,被他写入《养性延命录》,认为能让人身之气如江河行地,顺应自然时序而不衰。​

二、丹气共生:于炉鼎烟霞间体气之妙​

"炉中丹砂,是天地生气所凝;体内气息,乃人身真机所化",这是陶弘景常对弟子说的话。他从不将炼丹与炼气割裂,反而认为二者是同一种修行的两面 —— 炼丹是捕捉天地之气,炼气是调和自身之气,二者相遇方能 "气气相融"。​

有次弟子见他炼丹时忽然停手,盘膝坐于炉侧,任凭炭火渐弱。直到月上中天,他才重新添柴:"月乃阴精,此时地气上升,与炉中阳气相济,丹药方能得生气滋养。" 这种 "以气驭火" 的功夫,后来成为茅山派炼丹的要义。​

他的炼气之道,常与 "存想" 结合。每当丹炉恒温时,便闭目凝神,想象气如朝露从百会渗入,似清泉在经脉中流淌,最终聚于丹田如星火。弟子问其诀窍,他笑道:"存想非空想,是让心念随气息游走,如牧童随牛羊漫行,不紧不迫,方得自然之趣。"​

三、气法传薪:从洞天修行到世间日用​

陶弘景从未将炼气视为隐士的专利。他在茅山讲学时常说:"气不在深山,而在檐下 —— 扫地时留意呼吸,便是炼气;灌园时专注起落,即能养气。"​

他见农夫插秧弯腰,便说 "躬身如蓄势,气自下沉";观织女穿梭抬手,便讲 "伸臂似引弓,气自上扬"。在他看来,寻常劳作皆含炼气之理,修行不必远遁尘嚣,在生活中守心调息,便是与天地生气相通。​

如今茅山华阳洞旁的炼丹台犹存,台畔那株相传为陶弘景手植的银杏,已亭亭如盖。每当秋风穿过枝叶,簌簌声如私语,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那个身影的呼吸 —— 他的气,早已融入山间的雾、崖上的苔、溪中的水,成为这片土地永恒的生机。​

当现代人在钢筋丛林中感到心神疲惫时,或许可以试着像陶弘景那样,在阳台的花盆前驻足片刻,感受空气在鼻息间流转,听一听自己的心跳与枝叶舒展的共鸣。​

你曾在哪些日常场景中,体会过与 "生气" 相融的瞬间?是浇花时的专注,还是漫步时的轻闲?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在古老智慧中,寻找与天地相连的温暖气息。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