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舆情是硬功夫
更新时间:2025-08-29 09:27 浏览量: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将舆情治理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
全媒体时代,舆论场域既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核心纽带,又是风险传导的“高危地带”。现实中,总有一些基层部门、领导干部,怕舆情、怕关注、怕争议、怕问责,只想着怎么解决舆情,不深究舆情背后的问题,要不“捂盖子”,要不就“撂挑子”,结果导致局部的“小事件”发酵为全民关注的“大舆情”。
治理舆情,不是简单地与舆论攻防博弈,只有抓住几个关键方面,才能抽丝剥茧解开舆情背后的症结。
▲今年4月,三河市强换商户招牌事件引起巨大舆情。陈叶欣 摄/人民网
明疾苦方能解舆情,治理舆情,当以躬身之姿触摸民心温度。
舆情如水,突发事件中的每一个关切点,都是民情民意的“水位标尺”。治理舆情,应当形成共识:群众不会无缘无故“闹情绪”,网民也不会平白无故“发牢骚”。许多登上热搜的舆情事件,看似是情绪的宣泄,实则是诉求的积压;表面是舆论的沸腾,深层是治理的镜鉴。试想一下,群众诉求时常遭遇“已读不回”,急难愁盼总是变成“正在研究”,原本可以通过常规渠道解决的问题,也极有可能演变为网络空间的情绪宣泄。
从山西大同“破门亮灯”事件折射出的执法温度缺失,到河北三河强迫商户换招牌反映出的权力越界,再到河南郑州面馆“续面”纠纷引发的关于服务意识的讨论,近年来发生的不少舆情案例,其背后都与一些人丢了民心、忽视了群众真实诉求密切相关。而解决之道,最终还是要真正弄清问题症结何在、群众关切何在、质疑根源何在,如此,才能从根源上化解矛盾。
所以说,治理舆情考验的是直面群众、直抵民心的硬功夫。唯有将舆情治理的落脚点放在群众的“急难愁盼”上,以“刮骨疗毒”的勇气破除“漠视症结”,用“将心比心”的温度融化“冷漠坚冰”,才能将舆情压力转化为治理动力,进而实现“舆情平息—信任重建—治理升级”的良性循环。而这,既是治理舆情的正确姿态,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
▲2024年,《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被夺手机,且导致记者受伤。/极目新闻
知不足方能求进益,治理舆情,须以反思之态直面问题症结。
许多情况下,找到舆情治理的破局之道,往往藏在“向外看”与“向内看”的视角转换之间。有些部门和干部习惯性把舆情视为“洪水猛兽”,遇事总将矛盾归咎于“有人闹事”“外部推手”“媒体炒作”,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用“鸵鸟政策”回避问题,拿“围堵思维”应对监督。
前不久,某新闻媒体记者在调查企业拖延工期问题时,遭涉事企业负责人暴力阻挠,致记者受伤、设备受损。造成舆情迅速发酵的关键,一方面,涉事企业以暴力压制舆论监督的野蛮行径,直接挑战了公众对舆论监督权的认知;另一方面,部分职能部门在事件后续处置中仍延续“鸵鸟思维”。这种“向外推责”的惯性,不仅未能平息舆情,反而让一起本可依法处置的监督事件,演变为一场刺痛社会神经、暴露治理顽疾的舆论风暴。
治理舆情的过程,既要避免“沉默的螺旋”消解主流声音,更要防止“塔西佗陷阱”侵蚀政府公信力。当突发事件裹挟着社会情绪奔涌而来,治理者务必要多躬身自省破题、少推责甩锅卸力;多主动回应关切、少机械切割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是工作方式不对,就马上调整改进;如果是方针政策没有阐述清楚,就立马做好解读、沟通;如果是执行环节存在机制性梗阻,就立即优化流程、补齐短板。当我们既能以“望远镜”把握舆论趋势,又能用“显微镜”剖析问题根源,那些看似棘手的舆情危机,有时也能转化为推进治理创新的“金钥匙”。
▲今年7月,列车滞留、男子砸窗通风事件引发巨大舆情。/湖南日报
补短板方能强根基,治理舆情,当以本领提升夯实治理底气。
舆情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既是作风建设的试金石,更是能力建设的练兵场。群众反映“急难愁盼”得不到解决的背后,往往藏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作风积弊;网络热议的态度冷漠表象下,也时常能看到方法滞后与机制缺陷等问题。当“表态迅速、落实迟滞”的作风积弊与能力缺陷,遭遇“传播迅捷、发酵剧烈”的舆论特性,小问题就可能演变为大危机。
提升科学治理舆情的能力,它既需要干部队伍提升政策解读、媒体沟通、情绪疏导等核心能力,也需要借助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的治理工具,更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长效化的治理机制。只有在一次次的能力和作风提升中,才能将每一次舆情危机转化为改进工作的契机,把公众的批评建议转化为提升治理能力的资源,进而实现“治”在问题前、“稳”在民心中。
善治舆情,既要有“治”的决心,更要有“善”的智慧。它不是简单的灭火救急,而是系统性的自我革命;不是与舆论的博弈对抗,而是与民心的同频共振。当我们把“治”的矛头对准自身问题,用“善”的情怀温暖群众心田,舆情自然就会从“风暴眼”变为“连心桥”,网络空间就会成为传递正能量的新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