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讲话——功夫用在平时,构建孩子强大心理
更新时间:2025-08-02 23:11 浏览量:1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
今天我们再次相聚,核心话题依然是孩子的高考。每年此时,焦虑、紧张、期待交织的情绪,不仅弥漫在考生心头,也萦绕在我们家长心中。
正如刚才视频材料中主持人和李老师探讨的,高考期间孩子的紧张焦虑不可避免,而如何帮助他们调整心态,甚至实现超常发挥,是每位家长都关心的问题。
视频中李老师的做法非常具有启发性,她分享的几个成功案例——考前与心理学专家谈话、请专业人士肯定孩子艺术水平、请熟悉的物理老师进行“非学科性”的鼓励、考后及时处理同伴的焦虑电话——都指向了一个核心:有效的心理支持,其根基在于深厚的信任和长期的积累,绝非临时抱佛脚。主持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心理辅导的效果和信任程度是成正比的”。
这给我们家长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高考考场上那颗强大的心脏、那份平和的心态,其锻造过程贯穿于孩子整个成长历程,尤其是高中三年乃至更早的日常点滴之中。高考,只是检验这种“心理韧性”的一个关键时刻。因此,我今天想和大家深入探讨的主题就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积极、持续、有效的心理支持,将“心理建设”的功夫做在平时。
一、 信任:心理支持的基石
无数事例的成功经验,就是学生与心理学老师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并且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将这份信任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孩子。
这告诉我们:
1. 信任需要时间沉淀:孩子不会轻易对一个陌生人吐露心声或接受其建议。无论是寻求外部帮助,还是我们家长自身的引导,建立信任都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这份信任感,需要在日常的坦诚交流、尊重理解、共同经历中慢慢培养。
2. 家长的桥梁作用至关重要:家长是连接孩子与外部支持力量(老师、专家、榜样)的桥梁。平时多与孩子交流学校的老师、接触到的专业人士的优点、成就和人格魅力,让孩子在需要帮助时,能自然地接受这些“可信赖的人”的建议。
二、 专业认可与积极肯定:点燃自信的火种
用孩子小的成就点燃孩子的自信。
1. “有效肯定”的力量:泛泛的“你真棒”效果有限。来自孩子认可的、其领域内的权威或专业人士的具体、真诚的肯定,对孩子自信心的提升是巨大的。这需要家长平时留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特长和努力方向,在合适的时机,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或优秀榜样,获得这种“业内认可”。
2. “非补课式”辅导的价值:在高考前请物理老师交流的,不是讲题,而是从专业角度肯定孩子“试卷做得多么漂亮、知识掌握得多么扎实”。这是一种高明的“心理赋能”。这提醒我们,在关键节点(如大考前),比起突击补短板,维护和提升孩子的自信心、稳定其心态往往更重要。而这种赋能的基础,是家长与老师平时建立的良好关系和沟通默契。
三、 日常沟通与危机应对:培养“反脆弱”能力
考后紧张询问作文的小姑娘,得到及时、肯定的答复后迅速放松。应对考试不顺的策略(如“别人也难”、“比位次”、“下一门会好”)。
这体现了:
1. 构建安全的沟通渠道:孩子遇到困难(无论大小)时,是否第一时间愿意向家长倾诉?这取决于平时家庭氛围是否开放、包容、无批判。家长平时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不急于评判或给出解决方案,先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2. 植入积极的思维模式:当孩子遭遇挫折(如某次考砸、练习不顺),平时的沟通中,就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看到挫折的另一面(“发现问题就是进步的机会”、“这次难,对大家都一样”、“看长远,比位次”)。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和抗逆力思维,是在无数次日常的小挫折、小对话中培养起来的“肌肉记忆”。高考考场上遇到不顺,孩子才能自动调用这些“心理资源”,迅速调整。
3. 明确考中策略并形成共识:如材料强调的“不对答案”、“不看网上分析”,以及应对“感觉考砸”的心理预案(“别人也难”、“位次更重要”、“下一门是机会”),这些策略需要在高考前与孩子充分沟通,达成共识,甚至进行“心理预演”。但这些策略能被孩子真正接受并执行,前提是平时家长传递的价值观(如专注过程、相信自己、积极乐观)已内化为孩子的信念。
四、 功夫在平时:构筑坚实的“心理后台”
综上所述,无数成功案例,其精髓不在于那些“妙招”本身,而在于这些“妙招”得以奏效的深厚根基——长期积累的信任关系、日常渗透的积极肯定、以及潜移默化培养的积极思维和抗压能力。高考时的心理调适,是这棵“日常心理建设”之树在特定时刻结出的果实。
因此,我向各位家长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平时”建议:
1. 做“信任银行”的长期储户:真诚地关心孩子学习之外的生活、兴趣、烦恼。多倾听,少说教;多理解,少指责。让家成为孩子心灵最安全的港湾。今天多存一分信任和理解,高考时就多一份支持和力量。
2. 善用“有效肯定”的利器:关注孩子的具体努力和细微进步,给予真诚、具体的赞美。创造条件让孩子在擅长或热爱的领域获得专业人士或可信赖师长的认可。避免空洞的表扬,聚焦“你是怎么做到的”。
3. 成为“积极思维”的播种者:在家庭日常对话中,有意识地用积极、建设性的语言。面对困难时,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案,而非陷入抱怨。把“失败”转化为“学习的机会”,把“挑战”看作“成长的契机”。
4. 搭建与学校、老师的“信任之桥”:主动、积极、尊重地与班主任、科任老师沟通。平时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让老师更了解孩子的特点,在关键时刻,才能更有效地提供孩子需要的支持和肯定。
5. 管理好自身的焦虑:家长的焦虑极易传染给孩子。平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管理情绪。用自身的从容、乐观和对孩子的坚定信心,为孩子营造稳定、积极的家庭氛围。家长的平和,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
亲爱的家长们,高考,无疑是孩子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挑战。但我们深知,支撑孩子走好这一步的,绝不仅仅是最后几个月的冲刺,更是他们十几年成长中积累的知识、能力和最重要的——那颗被爱、信任和积极力量滋养出来的强大心脏。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我们今天在平时为孩子构筑的心理韧性、积极心态和抗压能力,不仅仅是为了高考那几天,更是为了他们未来漫长人生中面对各种挑战、机遇和不确定性时,能始终保持从容、自信和不断前行的力量。
高考的号角即将吹响,但请记住,我们为孩子心理“赋能”的最佳时机,不是高考前夕,而是每一个平常的今天。让我们共同努力,春风化雨,静待花开,陪伴孩子以最健康、最强大的心理状态,迎接属于他们的挑战和辉煌!
谢谢大家!
校长在高三家长会上的报告,春风化雨 静待花开——谈如何通过日常积极心理支持,为孩子构筑高考乃至人生的“心”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