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曾经给过释永信两次自我救赎的机会,只可惜他都没有抓住
更新时间:2025-08-01 20:05 浏览量:1
文|一只筷子
编辑|小茴香
2025年7月,佛教界震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因涉嫌多项违法行为被调查。这位掌管少林寺将近四十年的“CEO方丈”,从云端跌落,身陷囹圄
回顾他的人生经历,命运两次向他提供帮助,可惜两次都被他高傲地拒绝了
1987年深秋,少林寺的老住持释行正生命垂危之际,写下了一封公开信,信中明确指出他的弟子释永信擅自取走法卷、盗取财物以及转移寺院资产等不当行为。
“我本视他如己出,谁知竟养虎为患”年迈的方丈在信中如是说,那个时候,释永信刚好26岁,正处在人生里的第一个关键岔路口,这封信如当头棒喝,足以让任何有良知的佛门弟子回头是岸。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历经1500余载风雨。作为中国功夫的发源地,它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据统计,少林寺每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年度收入曾经有10亿元,掌管如此庞大资产的方丈之位,对释永信这个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
佛教里有说法:“贪嗔痴,乃三毒之源。”释永信没从师父的告诫里醒悟,还想办法化解了这起风波。
他用了啥办法?没人知道,结果是这个被师父点名批评的徒弟,1999年还真当上了少林寺方丈,这是他第一次错失自救机会。
2015年夏天,暴雨如注的郑州城,一场声势浩大的记者会正在举行。释永信的弟子释延鲁带着十几名同门,向媒体揭发师父的种种劣迹:侵占寺产、包养情妇、私生子女多人、贪污善款数亿。
这份长达万字的举报材料被交到相关部门,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大讨论,多家媒体报道,释永信在管理少林寺期间,注册了三十多家公司,这些公司的业务范围包含了餐饮、房地产以及功夫表演等众多不同的领域。
少林功夫名天下,释永信把它的商业价值发挥得很充分,他跟美国、日本、德国等好几个国家签了合作协议,在全球开了40多家少林文化中心,2006年,少林寺的商标评估价值达到了10亿元人民币。
庞大商业帝国的背后,有没有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之前的调查似乎流于形式,这次的风波最后也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释永信不仅没有从弟子的举报中反思,反而变本加厉。他开着豪车,住着豪宅,身边有保镖陪着,媒体报道说:“他名下有不少不动产,包括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豪宅”。
可惜的是他并没有悬崖勒马,这是他错过的第二次自救的机会。
“出家人不骗人,”这是佛门基本戒律,但释永信面对质疑的时候,常常选择否认或者不说话
2015年那回举报风波之后,他发声明讲:“少林寺所有的收入都拿去搞寺院建设还有佛教文化传播,”数据显示,单单2010到2015年这期间,少林寺景区的门票收入就超过15亿。这些钱到底去了哪里?等到被查处,民众才能知道真相
佛教讲究“六度万行”,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项为修行根本。释永信作为一寺之主,理应以身作则,可在物质丰富的年代,他选择了与世俗同流合污。
据知情人士说,他私下生活和普通富商差不多,讲究场面,追求享受;这和他公开宣扬的佛法观念明显不一样
但释永信也不是一开始就偏离正轨的,他小时候学习挺用功的,1981年进了少林寺,还在武术比赛中拿了好几个冠军
1987年赴美国、日本等地弘扬少林功夫,备受好评。他有才华,有魄力,如果能守住本心,完全可以成为一代高僧。可惜权力与金钱的诱惑最终战胜了佛法的约束。
古语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释永信在少林寺呼风唤雨近四十载,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有今天
从1987年师父的举报信,到2015年弟子的公开控诉,再到2025年的被查落马,整整38年的时间跨度,足以说明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本可以在任何一个节点选择回头,却偏要一条路走到黑。
以前有记者问释永信:“你是出家人,怎么看金钱和修行的关系”?
他回应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原本可是佛教经典里的至理箴言,意思就是修行不用跟尘世分开。
可在他的解读下,却成了商业化运作的护身符。他忘了经文后半句:“若离世间觉,便同于外道”。
少林有一处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宝库,里面有本《五灯会元》,其记录着各代高僧大德的修行趣闻
其中有一则公案:有一和尚问禅师:“如何是佛”?禅师答:“泥中有刺”,和尚不解禅师又道:“木中有火,不钻不燃”。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修行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自我超越的过程。释永信若能领悟这一点,也不至于落得今日下场。
人生没有假如,只有结果,释永信错过两次自我拯救的机会后,命运的天平最终偏向了另一边。
老天给予每个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但不会无限次地宽容。看来无论地位多高,一旦迷失自我,背离初心,终将付出代价。
内的忏悔,不知是否能换来心灵的救赎。佛法自有因果,善恶自有报应,这或许是对一代“CEO方丈”最公允的评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