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释永信,释印乐任少林寺新住持
更新时间:2025-08-01 20:03 浏览量:1
2025年春天,少林寺山门前的银杏树刚抽出新芽,一纸任命书便在寺内悄然传开:释印乐正式接任少林寺住持。这位低调的僧人,从释永信手中接过方丈印时,没有宏大的仪式,只有晨钟暮鼓中的平静交接。消息传开,舆论炸开了锅——有人质疑“少林寺要变天”,有人猜测“新住持能否扛起千年古刹的重担”,更有人翻出释印乐的过往,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这位新掌门的底色。
释永信时代:辉煌与争议交织的二十年
要读懂释印乐的接任,得先看懂释永信的二十年。1999年,34岁的释永信成为少林寺最年轻的住持。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少林寺装上电话和电脑。当时老僧们摇头:“出家人要什么电话?”释永信却说:“佛法要传,得先让人找得到门。”
他带着武僧团出国表演,把少林功夫搬上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他注册“少林”商标,从功夫培训到素饼生产,把千年古刹变成年入数亿的“文化集团”;他推动少林寺上市计划,虽最终搁浅,却让“寺庙经济”成为热词。有人夸他是“少林寺的CEO”,也有人骂他“把佛门变成商场”。
2024年冬天,释永信因涉嫌经济问题被调查的消息传出。虽然调查结果尚未公布,但少林寺的权力真空已成事实。寺内老僧回忆:“那段时间,山门外天天有记者蹲守,香客问得最多的是‘少林寺还灵吗’。”
释印乐其人:从苦行僧到掌门人的修行路
与释永信的高调不同,释印乐的履历简单得像一张白纸。他1985年出家,先在洛阳白马寺修习佛法,后被派往五台山闭关三年。闭关期间,他每天只吃一顿素斋,凌晨三点起床打坐,白天帮村民种地。有村民说:“那和尚手上的茧比咱庄稼人还厚。”
2010年,释印乐被调回少林寺,负责僧众的日常修行管理。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表:凌晨四点早课,五点练武,六点吃斋,白天研习经文,晚上集体辩论。有年轻僧人抱怨“太苦”,他只说一句:“佛门不是养老院。”
2018年,少林寺后山发生火灾。火势蔓延时,释印乐带着二十个僧人冲进火场。他们用僧袍扑火,用铁锹挖隔离带,硬是保住了藏经阁。事后有记者采访,他摆摆手:“出家人护寺,天经地义。”这件事让寺内老僧对他刮目相看:“这和尚,关键时刻能顶事。”
接任背后:少林寺的“去商业化”转向?
释印乐接任的消息传出后,最敏感的是“少林寺商业版图”的变化。释永信时代,少林寺旗下有武术学校、文化公司、素食品牌,甚至计划过建主题公园。而释印乐上任第一周,就撤掉了山门外的“少林功夫表演”广告牌,把原本用于商业演出的场地改成了免费禅修室。
有商业合作伙伴找上门,想继续合作“少林禅茶”,释印乐只回了一句话:“茶是解渴的,不是赚钱的。”这话传开后,少林寺周边的商铺老板议论纷纷:“这新住持,怕是要断了咱们的财路。”
但寺内僧人却觉得轻松。一位入寺十年的僧人说:“以前每天要接待十几拨商业考察团,现在终于能安心念经了。”这种变化,与释印乐的修行理念密不可分——他常说:“佛在心中,不在票子里。”
僧众反应:从观望到认同的转变
接任初期,寺内对释印乐的质疑声不小。有老僧私下议论:“他没管过大事,能行吗?”但很快,释印乐用三件事赢得了人心。
第一件事是“分粥改革”。过去少林寺的斋饭由固定僧人分配,常有僧人抱怨“不公平”。释印乐改成“轮流分粥”,每人分一周,分完最后一人拿剩下的。这个办法实施后,再没人说过“粥多粥少”。
第二件事是“经书共享”。藏经阁的珍贵经书过去只有高僧能借阅,释印乐下令:“所有经书,只要会认字就能看。”现在每天下午,藏经阁里都坐满抄经的僧人。
第三件事是“武僧减负”。释永信时代,武僧团每年要表演上百场,释印乐把表演次数砍到三分之一,多出来的时间用来练功。“功夫不是杂技,”他说,“要练到骨子里。”
外界质疑:新住持能否守住千年道场?
尽管寺内逐渐认可,但外界的质疑声没停过。有文化学者担心:“释印乐太保守,少林寺会失去国际影响力。”也有媒体问:“不商业化,少林寺怎么维持?”
面对这些问题,释印乐的回答始终如一:“少林寺不是企业,是修行的地方。”他举例说:“唐朝时少林寺有上千僧人,靠的是十方供养,不是卖门票。”至于国际影响力,他觉得:“佛法无国界,但少林寺的根在中国。”
这种态度,让一些合作方选择退出。2025年春节,原本计划中的“少林文化欧洲行”因赞助商撤资搁浅。但释印乐没着急,反而带着僧人们在寺里办了场“禅意书法展”,免费向香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