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释永信成“魔”史:成就少林寺,却被少林寺毁了

更新时间:2025-07-31 02:41  浏览量:1

他可能是全中国最被低估的商业奇才,手将濒临倒闭的少林寺打造成全球性跨国集团。

他也是名扬世界的佛教大师,袈裟下坐拥财富200亿,名下公司十几家。

有人说他离经叛道、是少林寺的耻辱;

也有人说他佛法无边,功德无量!

他前脚能豪掷4.5亿买地产,后脚又去调研火箭研究院,人前的他吃斋念佛、大慈大悲。

但背后的黑料传闻却从未间断:身披16万的袈裟、坐豪车、给失足妇女开光、深陷私生子疑云等等。

但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仅凭一己之力将少林寺发扬光大!

他就是一代商业传奇、佛门CEO、释永信!

如今的少林寺,每年光门票收入近3亿,周边收入更是无法估量。

而在海外,少林寺分寺多达数百家,全世界演练少林功夫的人超过六千万。

其商业版图横跨文化、餐饮、药品、服饰、地产、投资等多个领域,并拥有注册商标700多件,妥妥的一个跨国集团。

就这成绩,佛祖来了恐怕都得尊称他一声——“释总”!

那么,释永信究竟是魔还是佛?

他到底是少林寺的精神图腾,还是少林寺的掘墓人?

今天咱们就扒一扒释永信的:成魔史!

释永信原名刘应成,父母是忠诚的佛教徒,可以说自出生起他便与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时候的释永信听说书人讲,少林寺高僧个个身怀绝技,金钟罩铁布衫飞檐走壁都不在话下。

从此以后后,释永信就常常梦到自己是位少林高僧,行走在人世间打抱不平匡扶济世。

16岁初中毕业后,释永信毅然选择去嵩山少林寺剃度出家,潜心求学。

然而,当他赶了好几天的驴车到少林寺后,却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破败的寺庙内杂草丛生,殿内漏雨,佛像蒙尘,十几个老僧人全靠28亩的耕地苦苦过活,往往吃了上顿没下顿。

种种景象都预示着这一千年古刹气数将尽,如果不出意外,少林寺已然是死路一条。

但当时的释行正老方丈对此并不甘心,他带着年轻的释永信四处参学游历,跟其他寺庙交流学习立足之道。

此时的老方丈可能不会想到,眼前的这个小和尚就是将来力挽少林寺于颓势的旷世奇才。

也是这段经历,让拯救少林寺的种子早早地就埋在了释永信的心里。

1982年,传奇功夫片《少林寺》上映,以1毛钱的票价创下1.6亿的票房神话举国震动,在香港更是以1615万港币票房打破李小龙最高纪录。

那时谁家里要是有一盘少林寺VCD,能吸引方圆好几个村的人前来观看,而且是每天洗脑式重播。

仅一夜之间,李连杰火了,《少林寺》火了,少林寺也火了。

可问题是,当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这座千年古刹、拜师学艺时,看到的却是一群老掉牙的瘦和尚们在种地。

他们慕名而来,扫兴而归,这电影,坑爹啊!

此时的释永信眼睁睁地看着泼天的富贵砸了下来,可寺庙却接不住,别提有多恼了,只可惜当时他只是个人微言轻的小沙弥。

1987年,释永信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释行正老方丈圆寂,弥留之际,他交给释永信一个重大任务:一定要将少林寺重回巅峰,发扬光大。

自此,22岁的释永信被推到台前,开始接手寺院工作。

从这一年开始,释永信的远大抱负终于得以施展。

只能说,老方丈真的没有看错人,此时的释永信,年轻、有干劲儿、有抱负、还想得远。

他上来便对少林寺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

第一、组建了一个少林武术队,四处巡演打拳,一来宣传少林寺,为少林武功重回武林正统造势,二来开辟更多的收入来源。

第二、筹资重建少林寺的法堂、钟楼、鼓楼、藏经阁等建筑,复原了百年来被破坏严重的古典建筑,以一个全新的面貌来留住游客。

在释永信的带领下,少林寺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香火也越来越旺。

沉寂已久的少林文化还真就开始慢慢苏醒了。

但随着少林寺不断地发展,释永信也越发感到力不从心,毕竟他只是一个初中文凭的僧人,也不懂得经营之道。

为了更好地管理少林寺,释永信停下手头所有的工作远赴美国留学深造,并顺利考取了美国MBA学位,成了全国第一个取得MBA的佛门僧人。

出国的这段经历给释永信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对他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深刻的冲击。

用释永信的话说就是:不入世,何谈救世?

在他从佛门踏入商门的同时,一个“离经叛道”的商业计划也在他心中慢慢酝酿开来……

1995年释永信一手策划了“少林寺成立1500年大典”,他特意找了广告公司出了各种方案,趁着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之际,在法坛上竖立“祈求世界和平”的大排位。

高调隆重的庆典仪式吸引了近百家新闻单位和400多名记者前来报道,让所有人都见证了少林寺要重回“天下第一寺”的决心。

1996年,释永信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不仅给少林寺扯上了网线,还率先建立起了中文网站。

要知道,此时的中国互联网,马云还是个无名小卒,张朝阳才刚刚融到第一笔风投,中国四大门户网站网易、新浪、搜狐、腾讯都还没有成立。

可以说,释永信一把将少林寺拉向了世界发展的前沿。

更牛的是,你以为官网上展示的是寺庙历史、景区简介、领导动态?幼稚!

少林寺的网站上放的是易筋经、洗髓经、72绝技这些少林武功秘籍,并在半年内迅速吸引了5万海外流量,想象一下,1996年的5万流量是什么概念?

武侠小说里都说:天下武功出少林,释永信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到且相信:少林功夫才是武林正统,别家都得靠边站。

在那个武侠片风靡大街小巷的年代,少林寺早早就占领了“文化”的高地。

可以说,像现在很多公司心心念的“企业文化”、“IP包装”、“流量挖掘”,全都是释永信玩儿剩下的。

时间来到1997年,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成立,释永信将少林的影视项目授权给中影集团、英皇电影、华谊兄弟等影视公司。

拉巨头入伙,共同把少林寺这块蛋糕做大。

此后,成龙、刘德华、吴京等国际巨星也纷纷走进少林,弘扬和传播少林产武文化。

与此同时,旅游+影视+武校培训的商业模式让少林寺赚得盆满钵满。

1998年释永信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向实业进军。

少林寺一口气注册45类200多个商标,从功夫鞋到禅香全覆盖,筑起了少林寺的知识产权护城河。

1999年释永信受到伊丽莎白女王的接见,一时间,少林寺在海外名声大噪,全世界的人都对少林功夫产生了一种神秘且传奇的滤镜。

而在6年后,普京受邀访华,点名要拜访少林寺,少林文化便由此一步步成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金色招牌。

此后,少林寺除了是宗教场所和旅游资源两重身份之外,还增加了一个文化符号的身份:

所谓“禅武”的定位,让少林寺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外交、文化交流的工具,甚至承载了中华武术的重要内涵。

如果说此时少林寺的商业运作尚带着文化的保护色彩,那接下来,命运的齿轮已开始转向资本狂欢。

2001年,释永信突然顿悟:

少林寺的发展重点是在海外,因为只有在海外发展壮大,在国内才有话语权!

于是,一个“佛祖出海”的宏大战略,在释永信的设计下徐徐展开……

少林寺在柏林、伦敦等地开办了40多个文化中心,并且各大州都有与少林寺的联欢会。

还在纽约、休斯敦、洛杉矶等地开设分寺,每个地方都有少林僧人坐镇。

要么说释永信是商业奇才,他20多年前的这种悟性,恐怕连现在的很多企业家都想不明白。

释永信持股80%,成为撬动其他14家关联企业的核心资本平台,也直接掌握着少林寺的财富命脉。

而围绕“少林”注册和实际控制的公司也越来越多,数量一度超过80家。

自此,少林寺悄然蜕变为一个估值数十亿的宗教商业综合体,其文化内核也逐渐跌向失控的边缘:

当资本攀上佛祖的膝头,那戒律清规必然会在权力的腐蚀下碎成一地残渣。

对于释永信本人来讲,寺里是和尚,寺外是董事长。

他一边坐在少林寺的佛堂里讲“佛法无边”,一边在佛墙外谈项目、拉投资。

对于寺庙来讲,扫码功德箱取代了化缘钵盂。

游客来烧香,得买门票,看演出也要掏钱,想求平安符、功德牌、念经超度、开光佛像,全都有价目表。

佛会开场不是念经,是齐声喊“加油干,年底分红”,连和尚讲经也能直播带货,功德箱旁边就贴着二维码。

在这种模式下,香火钱不是功德,而是营业额,佛法不是修行,而是流量发动机,僧侣不是清净之人,而是商业执行人。

别说老百姓搞不清楚真假,有时候连记者都分不清谁是真演员,谁有又是和尚。

你在庙里看到的“法师”,可能是合同工;你拜的“高僧”,可能是培训出来的表演员;你买的“佛珠”。

从义乌小商品市场拿货,贴个标签立马给你加价十倍。

正所谓“我佛不渡穷鬼”,往年赶上佛祖菩萨的诞辰,少林头柱香据说要六位数甚至七位数。

而少林寺本身作为宗教机构,并不属于盈利单位,财务不需要公开,其下属公司多数挂在弟子或合作人名下,法人股东一换再换。

还有大量资金通过基金会、文化发展公司绕账,名义是“弘扬佛法”,实则就是“收钱不报”。

2024年财报显示,光跟少林寺关联的企业,年营收达11.7亿元,但诡异的是,现金流净额竟然连续三年为负。

这么大一笔钱,这么多年来有没有税、有没有审计、有没有国家监管!

而这些钱去了哪儿?没人知道!

至少公众从来没看过一张清晰的账本,一旦有人质疑,释永信只要一句“佛门内部事务”,就能挡住一切追问。

少林寺既享受宗教场所免税特权,又通过关联公司开展纯商业活动。

当普通打工人工资到手先扣税时,少林寺旗下公司数亿年收入却游走在税法边缘。

更可怕的是,国内其他所谓“名刹大寺”,都在复刻少林寺的这套玩法: 注册公司、搞商业授权、卖高香、办斋饭培训、设立文化公司、搞加盟代理等等。

至此,国内上上下下整个宗教界都出现了魔幻的一幕:

僧人不是出家,是入行;

佛法不是修心,是包装术;

宗教不是信仰,是商业模型;

信众不是弟子,是消费用户。

在“发扬传统文化”的旗帜下,寺院资金与商业项目间的防火墙形同虚设,整个系统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俨然一场披着佛衣的资本骗局。

俗话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释永信的每一步入世,也都有深渊在凝视着释永信。

比如2009年,少林寺与景区协议约定,每百元门票少林寺分得30元,但到了2014年,当地景区管委会被曝拖欠少林寺5000万分成。

释永信一直诉状将对方告上法庭,但当地工作人员一句:你一名和尚,好好念经就行了,要那么多钱,弄啥嘞?

后来官司打赢了,但却执行不了,释永信无奈道:有些政府部门、个别领导干部非要跟佛教界争利益。

在武侠小说中,有一种非常赖的招式,就是专攻下三路,而身为少林方丈的释永信更是屡屡被掏裆。

有人爆出他开豪车,用高端苹果手机,出门带保镖,一件袈裟十几万,生活极其奢靡。

更有甚者爆出他包养大学生,给失足妇女开光,侵吞少林寺资产。

在公共舆论面前,释永信非常善于用语言艺术玩儿平衡,每次有风声,都是媒体跟进、网络发酵,舆论一片哗然。

但结果,全部是“查无实据”。

2011年5月,一则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嫖娼被抓的消息在网上疯传。

原文讲道:

省里扫黄打非,当地媒体记者随同警方记录行动,结果就亲眼目睹了少林寺当家方丈释永信在现场被抓。

随后少林寺发言人对媒体表示,方丈不是去嫖妓,而是给失足妇女开光去了。

与此同时,少林寺这边立刻向登封市公安局报案,请求警方对网上针对释永信的负面不实传言展开调查。

最后结果呢,那当然是没有的事儿。

释永信曾不止一次公开说:“我每个月工资就700元”,这个倒是被官方证实的事儿。

黑料一箩筐,却从来屹立不倒,这才是其可怕的地方:

地方政府靠少林寺拉文旅收入,文化系统靠“少林功夫”搞出口工程,宗教系统把他当模范典型搞,只要少林寺和释永信不出啥大问题,所有人都懒得掀这扣锅。

毕竟上到政府机构、下到贩夫走卒,整条线上的人都得靠他吃饭,可谓上下一心,铁板一块。

更可怕的是,当有人问道少林寺还是不是佛门净地时,释永信意味深长地说:

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发展,少林寺也要发展。如果不跟上社会的步伐,少林寺唯有走向没落。

他还说,大道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为了少林寺的下一个1500年,我只能向前看,向前走。”

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释永信肯定明白这个道理。

但他更明白:从现实意义上讲,所谓“得道高僧”跟“发扬少林寺”之间本来就是一场悖论。

终于在2025年7月,释永信还是没撑住。

这位连续七年日均发文1.5条的“网红方丈”,社交账号突然陷入沉寂。

随后的一则媒体报道引爆全网:释永信疑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

当记者向少林寺求证时,三位法师的回应意味深长——“等官方消息”、“不清楚”、电话挂断的盲音。

随后少林寺官方网站发布通报:

1、少林寺住持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寺院资产;

2、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

至此,释永信在一夜之间“佛身成魔”。

看看吧!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只有暂时的利益勾结,没有永恒的铁板一块。

释永信的倒下,只是撕开了中国宗教商业化溃烂伤口的一角,倘若不能在制度上补上漏洞,走了一个释永信,还会上来一个伍永信。

少林寺想要在涅槃中重生,必须要在3个维度上推倒重建:

第一、财务透明化迫在眉睫。

必须建立宗教场所现代财务披露制度,让香火钱与商业收入分账管理,并且要以上市公司年报发布为标准,让每分钱的流向暴露在阳光下。

当信徒的布施成为僧人私生子的抚养费,那这种“佛门”关了也罢!

第二、宗教商业的边界重构势在必行。

不是你披个“袈裟”,就可以随便收钱、搞女人、转移资产,不是你念几句经,就可以名利双收、出国收徒、开酒店上市。

国家层面必须设立宗教伦理委员会评估机构来规范其行为。

佛祖从来不炒房、不搞加盟、不收代理费。

佛门清净之地,绝不能变成印钞机,宗教,更不该是骗局。

第三、从立法层面禁止宗教领袖直接持股,建立职业经理人运营机制。

释永信集方丈、CEO、政协委员三重身份于一身的权力垄断,这正是腐败滋生的温床。

宗教权威与商业决策权不能两位一体,媾和在一起,必须被强制剥离,以防止下个“佛门土皇帝”诞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一个时期也有一个时期的难题。

如果说上一个释永信是凭借一己之力将少林寺“发扬光大”,那么,下一个要将少林寺“涅槃重生的”释永信,会在哪里呢?

当千年古刹的钟声再次响起时,希望它是在超度被物欲劫持的灵魂,而不是敲响商业狂欢的丧钟。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