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务】赵磊:在数据融合、模型创新、场景突破上下功夫
更新时间:2025-07-23 22:17 浏览量:1
重庆市南岸区检察院检察干警运用数字模型对辖区150余处在建工程项目的工资代发流水数据、农民工考勤数据等进行分析研判,有效筛查相关案件线索。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刻改变着社会发展和治理模式。重庆市南岸区检察院深刻把握新时代检察工作新形势、新要求,践行最高检数字检察战略,持续在深化数据融合、跟进模型创新、强化场景应用上下功夫,以数智赋能检察监督,推动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紧扣数据融合结合点,赋能治理新路径。近年来,毒品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犯罪行为网络化特征较为明显。我院在办案中发现,在毒资转移环节存在监督盲区,毒品犯罪的上游洗钱犯罪起诉率较低,对涉毒洗钱犯罪行为开展源头治理已成为关键问题。我院严格落实毒品犯罪“一案双查”工作机制,围绕毒资的来源和去向,通过对法院已判决的涉毒洗钱犯罪案件交易类型、交易暗语、交易模式进行数据分析研判,融合涉毒人员信息数据库和涉毒资金金融交易库数据搭建涉毒洗钱犯罪法律监督平台。通过该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信息碰撞、关键词比对,对涉毒资金来源和去向实现穿透式追踪,截至目前共发现涉毒洗钱犯罪线索53条,依法推动公安机关追回毒赃30余万元,实现由办理单一毒品犯罪案件向对“毒品+洗钱”犯罪的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类案监督转变。
二、找准法律监督着力点,赋能办案提质增效。深化数字检察实践,依托数字模型赋能办案提质增效,是新时代检察工作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提升法律监督质效的重要路径。我院运用数字技术构建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对多家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关联、碰撞、筛选,发现公益损害案件线索,进而通过磋商、制发检察建议等监督方式,督促主管部门依法全面履职。如我院在办案基础上,以“是否按时足额支付工资”为切入点,构建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权益保护公益诉讼监督模型,通过对辖区在建工程项目的工资代发流水数据、农民工考勤数据、工伤保险缴纳数据等进行分析研判,发现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督促及时足额支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劳动报酬159万余元、督促成功追缴工程建设项目工伤保险金577万余元。我院还先后运用水土保持补偿费类案监督模型、耕地占用税征缴监督模型等办理相关案件8件,共督促收回国有财产1420万余元。
三、打通场景运用关键点,赋能监督办案模式创新。针对近年来危险驾驶案件多发态势,我院创新搭建“危险驾驶涉案人员治理一件事”应用场景,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对辖区内醉驾案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我院创设跨部门协同数字办案可视化平台,打通公安、交通管理等部门数据壁垒,通过对醉驾案件受理、审查起诉等各环节办理流程可视化,实现在线查看案件基本信息、处理进度、期限预警等,使案件办理过程和结果更加公开透明,促进检察机关公信力和办案效率的双提升。自该应用场景运行以来,醉驾案件的办案效率提升了24.4%。我院还推动建设醉驾案件大管理格局,通过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等醉驾案件不同态势的分析研判,在办理个案的基础之上研判类案,剖析问题根源,指导醉驾类案件办理。同时,针对醉驾高发区域、时段、人群等关键信息,利用大数据模型进行数据筛选碰撞、分析比对,生成辖区醉驾风险图,对重点区域内出现的网约车、代驾司机等群体定向开展法治宣传,形成对辖区醉驾高风险区域的动态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