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我们心性功夫要天天花时间练习
更新时间:2025-07-22 10:33 浏览量:1
我们可以再来简单感觉感觉“性”。然菩萨和谢姐姐都是工商局的,年龄相差也不大,但两个人性格、情趣、干事的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别。赵行长和秦主任都是银行的,跟他们一接触,感觉两个人的性格差别也是很大的。英姐和英姐夫是夫妻,这些年因为共同的业力走到一块儿。尽管走到一块儿,但是英姐是英姐,英姐夫是英姐夫,他们“性”的差别也是非常大的。尽管差别大,但是熟悉的人都知道,伟哥在成为英姐夫之前是伟哥,他逐渐被英姐所化,化成英姐夫了,是英姐在“率”伟哥的“性”吗?
我们要仔细感觉这里面的微妙之处。我们看身边的人,看他们的变化,看他们先天的禀赋以及在一定因缘上的变化,就可以感觉到其中的妙处。为什么伟哥会变成英姐夫?实际上伟哥个性非常强势,但是为什么会在英姐这儿化为绕指柔了呢?这就可以看到“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作用。平常英姐很含蓄,不多言多语,但是就在这不言不语之中,就把刚强众生给教化了。为什么这些老哥们儿一提起英姐都点头夸赞?伟哥的儿子在英姐的潜移默化之下,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中庸》不是在文字上、语句上说,也不能像理学先生、哲学家那样去讲。那样去讲,可以说连《中庸》的皮毛都得不到,要善于用心着眼。我就停留在这里,让大家去感觉什么叫“天命”,天命不是一个空洞的东西。到底什么是“性”?“性”到底是一个什么结构?我们的心性结构是天命的,天命有先天的和后天的。英姐夫和伟哥虽然是同一个人,但是前些年和这些年在“性”上有变化,这个变化是怎么来的?当然,这个变化肯定是后天的,但是后天的变化不能排除先天禀赋的影响。
荔枝成熟了,现在它是果,但是种子种在地下以后,就是因了,以后的荔枝苗、荔枝树就是果了,所以“因”和“果”是不二的。我们的禀性是先天的,在佛家看来,这个禀性既是上一世的“果”,又是这一世人生展开的“因”。因为有这个先天后天、因果不二的东西赋予了我,那么我的“率性”,实际上已经有抉择了。
当然有师友辅导,大家共学共修,是一个率性,独往独来也是率性。就看你对道是什么认识!冥冥之中,就有一个统率你的道,这个我们很多人是意识不到的。有些是可知的,有些是不可知的,但是可知和不可知的又是不二的。你认为是你可知的,恰恰是你不可知的。有的你认为是不可知的,恰恰又是你可知的,这个要从深处来讲的话,就是重重无尽。
现在搞书院、搞培训的,还是应该回到原典上,我们应该对经典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并不是要倒背如流,或者在讲堂上讲几个小时。真正的功夫就是在对“不可须臾离也”的体会上,后面还有“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些就是实实在在的功夫。这个功夫离不开前面“天命之谓性”这一段,这一段是天罗地网,是无上道,后面的段落都是在讲具体的修为之道,在讲怎样把自己的功夫提上去。就像学太极拳,首先要练习站桩,如果没有站桩的功夫,不论招式怎么玩,别人一推他就倒了。
我们谈功夫,为什么要讲“慎独”?中国自宋明理学以来,“慎独”就是儒家的旗帜,是内修的基本功,也是根本功夫。佛教说的戒定慧、念头功夫、心地法门,也离不开“慎独”两个字,离不开“正心诚意”。太极拳站桩,没有十年八年,是不能把这个功夫练好的。我们的心性功夫、心性修为,也要像练书法一样,每天临帖、临碑,手不离笔,笔不离纸,天天花时间练习。所以功夫一定要落在实处,不论怎么讲,都可以落在点子上,不会偏离根本价值观。有了这个,不论你搞什么,都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