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颜宁:一位科学家的“功夫熊猫”式蜕变

更新时间:2025-03-11 23:20  浏览量:8

2025年3月,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内,一场看似普通的学术会议悄然掀起波澜。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学术委员会名单上,一个名字引发全网热议——颜宁。这位年仅4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以“山东大学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再度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中国科学界从来不缺传奇,但颜宁的故事却像一部精心设计的电影剧本——从山东章丘的乡村少女,到普林斯顿的学术明星,再到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掌舵人,她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的脉搏上。若以《功夫熊猫》四部曲的叙事框架观之,她的成长轨迹恰似阿宝的进阶之路:拜师、成侠、悟道、传灯。

1996年,19岁的颜宁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彼时她尚不知“结构生物学”为何物,只因一句“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选择投身其中。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施一公到清华演讲。颜宁递上一封自荐信,信中写道:“我各方面能力都很出色,若您给我机会,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这份自信打动了施一公,她成为普林斯顿首位跳级直接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在施一公门下,从实验室小白到到科研新人,颜宁习得“科研功夫”的精髓,学会了解析蛋白质结构的“招式”,以严谨逻辑破解生命密码的“心法”。2004年博士毕业时,她已手握《细胞》《自然》等顶级期刊论文,如同阿宝初窥“神龙秘籍”的门径。

2007年,未满30岁的颜宁回到清华,成为该校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导。面对空荡荡的实验室,她自嘲“白手起家”,却以“武侠门派”的方式组建团队。李硕、殷平、刘莹等首批弟子,被外界称为“清华七剑客”。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年轻人,在膜蛋白领域发起冲锋。2014年,他们仅用6个月破解了困扰学界50年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结构,成果登上《自然》封面。这项被喻为“攻克癌症代谢通路钥匙”的发现,让颜宁团队如同《功夫熊猫》中联手抗敌的“盖世五侠”,在国际学术界一战成名。此后十年间,她带领团队解析30余种重要膜蛋白结构,两度入选《科学》年度十大突破,将中国结构生物学推向世界之巅。

2022年,颜宁做出震惊学界的决定:辞去普林斯顿终身教职,南下深圳创立医学科学院。这恰似阿宝参透“气”后的顿悟——最高境界的武功不在招式,而在于思想,在于打造一方平台。

在深圳湾实验室,她提出“科研新范式”: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面对“为何回国”的追问,她的回答如同《功夫熊猫》中乌龟大师的禅机作答:“真正的力量源于对未知的探索,而非重复已知。”

如今的颜宁,身份已从“冲锋者”转为“摆渡人”。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她启动“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每年遴选百名青年科学家,提供“十年不考核”的自由探索环境。这让人想起《功夫熊猫4》中阿宝寻找继承者的情节——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自己,而是点燃更多火种。

她亲自指导的学生中,7人已成顶尖高校教授,20余人获“杰青”“优青”称号。2025年出任微生物改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后,她更将“智能化酶工程”“基因编辑产业化”列为攻关方向,为新一代“科学大侠”搭建舞台。

结语 从章丘乡村到深圳湾畔,颜宁用48年走出一条独特的“功夫之路”。她的故事印证着《功夫熊猫》的核心隐喻:传奇从不诞生于天命所归,而源于对热爱的坚持。当被问及成功的秘诀时,这位“科学阿宝”的答案朴素如面汤秘方:“每天14小时泡在实验室,把‘不可能’变成‘不,可能’。” 在科技竞速的新时代,这种“笨功夫”,或许正是中国突破“卡脖子”困局的最强内功。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