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题总马虎,根本原因是:注意力资源不够用了
更新时间:2025-04-07 16:03 浏览量:14
这篇我们来说“马虎”,它并不是【认真】能解决的问题。
通常,家长都觉得马虎是因为不够认真。
其实不然。
01
常见情形
卷子发下来,孩子考了86分。
正打算帮他分析,他自己先看出来了:
计算题列竖式我把3+8=11算成了12;应用题甲是乙的两倍多32,忘+32了!判断题我看错条件了,所以判断失误;最后一道题没有答……错算,忘加数,看错,没有答完整……
这些看起来都是【马虎】惹的祸。
孩子好像都会,你就叮嘱:下次认真点。
可下次,还是这样。
甚至平时练习,【马虎】都在频频刷脸。
你每次都会叮嘱:认真点。
然而,真的不管用。
因为,【认真】太笼统了。
孩子根本不知道带着“认真”去干什么事。
哪怕你告诉他:
认真审题,认真计算,认真检查。
他也不明白:
什么叫认真审题,什么叫认真计算,什么叫认真检查。到这儿,聪明点的家长会把审题的步骤固定下来:
首先,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明白;其次,圈出关键信息;最后,再把关键信息转化成数学语言。这样行吗?
不行,孩子根本就不能执行。
即便能够执行,依然不能全面解决【马虎】问题。
因为,马虎的根源,并非“认真”的缺失。
02
马虎的根源
马虎的根源是大脑的注意力。
注意力可以说是学习的硬功夫。
注意力又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个方面。
无意注意是我们不需要费力也能做到的。听见响声、感受到环境变化、对美食敏感……
这些都是无意注意,跟生存高度相关,一出生就携带了。
孩子最先拥有的就是无意注意,所以婴儿:
听力非常敏锐、幼儿很难吃青菜(对苦味敏感)、不适应变化(对环境敏感)——养过孩子的都知道。
有意注意带点【刻意】。
刻意控制自己不被外界吸引,专心看书、听课、写作业。
这项能力并非天生携带,而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获得”+刻意训练和营造。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要过多奢望。
你很难看到:
一个婴儿长时间坐着干一件事——除非这件事特别吸引他;有时候吃个饭,他们还要东张西望。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长时间上网课不走神——除非网课像动画片一样;别说网课,正常上课也是十几分钟一跑神。
这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们的要求。
另外,你也很难看到:
一个幼儿能完整描述一件事的细节——除非这件事很短;一个小学生经常考满分——如果有,你可以称之为“学习圣体”。的确有一些孩子智力资源【丰厚】,注意力比同龄人发展得好太多了。
而大部分孩子,都需要在后天成长中,慢慢提升。
当孩子还没有提升到预期时,表现出来最直观的是:
不专注——准确说是不能长时间沉寂在课堂或者作业上;总马虎——准确说是注意力的广度、精度达不到。每个人的注意力单元都不可能无限大。
有长有短——有的人60分钟有的人20分钟。
小学生最多也就20分钟。所以:
一节课势必要走神,漏掉一些内容。
做作业势必要停顿,看起来像拖拉。
这都正常。
完全可以休息一下再去做。
大人也是。
(这就是番茄工作法有效的原因。)
当孩子不得不长时间专注,比如考试时——
就会很累,大脑特别疲惫。
很累就意味着出错。
这就是为什么:考试做题,会却出错,好像又“马虎”了。
这时候,认真检查也检查不出错误来,大脑已经疲惫了。
再者,小孩子的注意力广度很小,只能覆盖某一本书、某一页纸、甚至某一道题的一个点。
所以:
小孩子讲书都是“精彩片段”——最吸引他的地方记得牢,覆盖不了全书。
小孩子做题,往往苦思冥想做不出,一看答案,猛然发现:当时忘了题干中的某个条件。
此时,家长会说:你又马虎了。
不,不是马虎。
是娃的注意力广度不够,覆盖不到。
年纪越小,注意力的覆盖面越小。
即便它想认真也认真不起来。
注意力精度就好比探照灯,能准确地把光打到需要付出关注的物体上。
精度达不到:
人就不能该关注什么关注什么。
反而在不该关注的时候乱关注。
表现在做题上就是:
不能准确地把关键词找出来;
所有描述堆在脑中如乱麻,理不出头绪;
事后经他人一讲又秒懂——别人帮他理清了重点。
回忆一下自家孩子是不是有这种问题。
我敢保证绝大部分都对得上。
综上:
你看,马虎本质上是注意力的广度、精度、持久度不够。
教孩子认真没用,得提升注意力。
03
如何提升?
坦诚讲提升不容易——咱不能胡说,咱也不是卖提升注意力课程的,告诉你某某方法立马见效。
它跟智商有很大关系——
你会发现那些考满分的学霸专注力都特别好,脑子好使。
他们不会忘了某些条件,不会上课走神,更不会在该注意的时候,“探照灯”转不过去。
它发展很慢——
随着年龄慢慢生长,从小孩到成人,逐渐进步。
成年后,基本上都能沉浸一节课,能控制自己,抑制冲动,也不容易忘掉某些细节——除非这件事的细节特别多。
除了这两点硬性条件,我们能做的是:
多运动、休息好、冥想——便宜还见效。
运动是最好的聪明药——全面提升大脑功能,无论啥运动,动起来就挺好。休息好,大脑才在状态——特别是睡眠,大脑在睡眠中会整合信息,也能够清理垃圾,实现“唤醒”。冥想是大脑的运动——就像运动让血液流向肌肉一样,冥想让“血液”流向大脑。少量多次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打球、打闹……一次30分钟,一天多次。
儿童保证9小时+优质睡眠,作业做不完就不做了,睡觉最重要。冥想的方法很多,网上有引导音乐,跟着做便可。另外,对知识熟悉,对题型熟悉,也有帮助。
你想,你熟悉得已经有肌肉记忆了,见到题目,便能很快做出,也能做对。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家长说:马虎,是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但熟悉的代价很大——多熟练呢?练到什么程度呢?
花样年华都用来刷题吗?
如果你总相信这一点,总抓这一点,焦虑就会驱使你变本加厉,孩子被你搞得像个陀螺般没有停歇。
再者,总有熟练到不了的地方,那时候“马虎”就来了。
所以说,做家长的,让孩子休息好,运动好,这些基本的抓住,就等于抓住了最重要的20%,其他的别乱搞。
我不能说完全没用,而是性价比太低。
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花5万块钱给孩子搞什么脑部开发、专注力训练。
其实就是让孩子戴个头套听音乐——跟冥想差不多。
3个月后,安慰剂效应让她感觉很好,可在我看来钱跟收益根本不对等……
妥妥滴智商税。
还不如给孩子报几年的运动班,成绩提升不提升,最起码落个好身体。
就说到这儿了,有想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