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看完这个例子,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学功夫
更新时间:2025-04-03 10:59 浏览量:7
1
引言
阳明心学,现在市面上这方面的书很多,随便买一本,大概就能知道其中的核心精神,这个不难。
难的是行,想把这门关于生命的学问活出来,那是真难。今天的人如果没有十几年的功夫,入门都不容易。王阳明曾说:“某于此良知之学,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就是怕后人“将容易得,作等闲看”。
今天我们聊一聊心学历史上著名的“维扬晤语”,从这件事我们可以大概“透视”心学功夫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做事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这件事很有意思,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被深深地触动了。篇幅原因,我这里就不贴原文了,直接转述。
为了能让读者更好的体会其中的意味,这里适当的加入了文学化的润饰。如果读者不喜欢这种润饰,可以直接找原文阅读。
2
维扬晤语
明朝嘉靖年间的江淮军府内,檀香缭绕的议事堂中,兵部侍郎唐顺之身着麒麟补服端坐主位。就在刚刚,他以雷霆之势部署完沿海防务,案头堆积的塘报尚泛着墨香。
幕僚王龙溪素袍青巾静立在西窗下,手中捧着半卷《传习录》。斜阳从窗户照进屋子,将唐顺之的影子拉得很长。这位闻名朝野的儒将,一番军务操作后颇有几分自得之意,抚须笑问:“先生看我今日部署、调度沿海防务,合不合阳明公致良知的大道?”
王龙溪轻叩书卷,大有深意地轻轻一笑,目光如炬道:“荆川公且容我细论。”唐顺之见此暗暗思忖:先生这种表情,怎地我刚才做得不对?我自认致良知功夫还算可以,怎么有问题吗?且看先生如何评价。
只见王龙溪向前走几步,指尖在黄梨木案上划出七道水痕,每划一道水痕,指出一条唐顺之在致良知功夫上的不足。
第一道,掺入意见 。适才水师把总禀报倭船动向,话还没说完,你就急急忙忙的将其打断、发挥自己的意见,这是掺入意见,心便不能虚明,这不是真良知。用心当如明镜,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着,你却如急雨打新荷,未待露珠滚圆便将其搅碎。
第二道,掺入典要。适才将官问地方具体事宜,你便引经据典,这里应该这样,那里应该那样,自己家的一点圆明智慧反觉凝滞,这是掺入典要。非从自家胸襟流出来的,机便不神,这不是真良知。圣人应物如春阳化雪,当年阳明公平宁王之乱,何曾临时翻阅《孙子兵法》?
第三道,掺入拟议 。刚与部将讨论布防时,你定眼捻须,沉思一番,方才继续。你以为你是“沉几研虑”,不知早已掺入拟议安排,这不是真良知。须是勇决,用功久,自有勇决,当断则断,你的迟疑,没有勇决。
第四道,掺入气魄。 训斥部将时,声震屋瓦,有时表情言辞夸张,自己以为威严不可犯,不知这里掺入气魄,落了下乘,这不是真良知。昔日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你今日表现,有失中庸之道。
第五道,掺入机巧。 有时发人隐过,有时扬人隐行,有时行不测之赏、加非法之罚,以为得好恶之正,效法申韩之术,不知自己灵根已为摇动,多有造作,这不是真良知。
第六道,拘泥套路。如制木城、养猎犬等事,不看实际条件允不允许,强令部下按照过去的老方法执行。这是思维拘泥于框框,不是真良知。不知一切布置当察时、察势。
第七道,掺入能所。你刚说:我早已在内心把一切算计、经营好,已得胜算,猛将如云,不如一个病都堂坐镇。这是掺入能所,过于自信浮夸,不是真良知。
如果是真良知,应该虚心应物,使人各得尽其情,能刚能柔,触机而应,迎刃而解,不会还有什么掺杂。
就像一面镜子,妍媸自辨,才是真正的经纶手段,才加入些自己的才智伎俩,本有的智慧光明反而被遮蔽。你嘴里说得明白,纸上也写得详尽,只是在那里玩弄思想,并没有真实受用。
唐顺之听后惭愧不已,感慨道:我错了!朋友之道,以坦率真诚为上,诚不虚言!
3
理则顿悟、事须渐除
牟宗三先生谈起这一段时,曾感慨地说:
看此段话,便可于致良知工夫得一实际用心之例证。若真是良知呈露流行,便自无“意见、典要、拟议安排、气魄、有所作、格套、能所”诸病。
凡此等病皆非良知天理,而又皆足以阻隔良知天理,我见、我慢、好名、好胜、好权皆藏其中。阳明所谓“不着一分意思”,是就病之极隐细、极深微处说。
凡此皆足以障蔽良知。对此等等病,若欲一一拔除之,试想其工夫须如何之严且密。对此无休止之工夫过程,且不说难易,说难使人沮,说易使人忽,唯当精诚不息耳。
所以致良知的心学功夫,真的不是嘴上说的大道理,那个靠不住的。乱极时站的定,才是有用之学。平时夸夸其谈,遇事便慌了神,或者临时引经据典、搜肠刮肚,那不是真功夫。
真功夫须用功用到“天理流行”,那时才能随时光明自在,才可说“何思何虑”。真功夫是直道而行、物来顺应,不着一分意思,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理无碍,不代表事无碍,理则顿悟,事须渐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