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确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杂谈)
更新时间:2025-11-16 08:48 浏览量:1
写作的确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杂谈)
作者:AI颂明
我有一位至交文友。
他特别爱好文学,1975年由工厂推荐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大学中文系学习。后来又经过深造,拿到了名校的文凭,一直当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
40多年前我看了他的作品,认为他的写作还没入门。
昨天,他又给我发来一篇散文,是他的一篇用心之作,却依然停留在40多年前的水准。
都是年近耄耋之人了,我实在不好意思批评他,我又没有虚夸别人的习惯,只好请AI作了点评,并且告诉他,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后来他便没有再回我。看来伤到他的心了。
写作有没有天赋?我想一定是有的,但毕竟只会是极少数。我们不能依赖极少数的天才为我们写作。在颂明看来,写作是人人皆可为的事情。为什么我的这位朋友40多年笔耕不辍却依然没有进步呢?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可能就是他并没有经过正确的写作训练。
写作的前提是阅读,没有阅读便不会有写作。任何技能皆始于模仿。
但仅仅有模仿还是不够的,错误的模仿必定会把技能引向“邪道”,形成“痼疾”,反而会走火入魔修不成正果。
就写作而言,正确的模仿基于“准确地解读文本”。准确的解读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这样才会游刃有余。
我的这位朋友教了一辈子语文,想必都是照本宣科,按教参授课的。其实这是很难教会语文的。就像今年的高考有名师痛骂高考出题人一样,明明是你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反而去怪题目出错了。这就是本末倒置。看来这位名师并不是真正会教语文的。
我们家传的语文教学四字诀就是“字说读写”。
写作呢?颂明觉得
阅读——赏析——视觉作品转换为文字作品——跨文体写作——实情实景写作
经过如此程序的训练加上真正的行家指点,就会批量培养作家了。
可是我讲了这些有什么用呢?没人听啊!
为什么明明是正确的东西别人却不愿意做呢?
因为照本宣科上课对老师来说最省事,而按照正确的程序教学每一个环节都要费气力、动脑筋、要真功夫。谁愿意冒这个板呢?(淮南土话:出头、出风头的意思。)
可是,目前这种文科的教学状况如不改变,文化就只会为少数人垄断,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普及、文学教育就谈不上了。
2025年11月16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