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记忆 用“文明实践”绘就老街新颜
更新时间:2025-11-14 11:03 浏览量:1
老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紧扣“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目标,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坚持“民生为本、文化为魂、精细为要”,推动老街从“老旧破”向“洁净美”、从“物理更新”向“人文升级”蜕变,书写了“老城区里的新文明”生动篇章。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激活“红色动能”
“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大家齐动手、共管家。”这是老街居民对整治工作的直观感受。街道打破“独角戏”治理模式,以党建为针,串联起各方力量,奏响环境整治“大合唱”。
老街街道6-1社区退休党员、志愿者清扫垃圾
党员干部率先亮身份、领责任、作示范,在“党员先锋岗”上带头清理卫生死角、搬运废弃杂物,用实际行动打消群众“旁观者”心态。为实现精准治理,老街街道将11个社区划分为78个网格,构建“街道—社区—网格—楼栋”四级责任体系,制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清单,形成“任务定岗、责任到人、销号管理”的闭环机制,让每一处整治都有“主心骨”。
老街街道12-2社区志愿服务队清扫垃圾
由党员、联户长组成的“老街先锋服务队”,开展“我的楼道我守护”专项行动。72岁的老党员宋娟主动认领2栋楼的楼道保洁,每天清晨戴着手套、拿着小铲子,逐个楼层清理顽固小广告,指尖磨出茧子也不松懈;社区党委书记张丽鹏利用傍晚居民在家的黄金时段入户宣讲,带动30余户居民签订家庭文明承诺书。今年以来,街道累计发动党员2100人次,清运楼道杂物180余吨,清除小广告3.2万处,让红色身影成为老街最亮眼的风景。
从“治表象”到“清根源”,打好整治“组合拳”
针对老城区“楼道堆物、电线乱拉、墙面斑驳”等顽疾,街道不搞“一刀切”整治,而是精准“开方抓药”,既治表象更除根源,让老街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焕发新颜。
老旧小区楼道杂物堆积、私拉电线充电等问题,一直是居民的“心头忧”。街道联合消防、城管等部门开展“楼道清零”行动,网格员逐栋排查、逐户登记,建立“问题楼道台账”,实行“一梯一策”整治。对堵塞消防通道的杂物“即查即清”,对私拉的充电线“剪断源头+规范充电桩”,对年久失修的楼道灯“统一更换+定期维护”。目前已完成286栋老旧楼道清理,曾经“杂物堆成山”的楼道变得宽敞通畅,居民感慨“现在上下楼心里都踏实”。
老街街道的军垦博物馆墙绘
在墙面整治中,街道摒弃“一刀切”的统一刷白模式,邀请本土画家绘制主题彩绘1000余平方米。“军垦第一犁”的奋斗场景、“邻里互助”的温情画面、“垃圾分类”的科普漫画,既唤醒了老街的军垦记忆,又传递了文明理念。“以前墙面满是污渍,现在走在巷子里,就像逛文化长廊。”居民王阿姨牵着孙子散步时,总会停下来讲讲墙上的故事,“晚上路灯一亮,暖黄的灯光映在画上,比公园还惬意。”
从“一阵风”到“新常态”,绘就宜居“新图景”
老街街道联合市场监管、城管、消防等多部门开展“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安全隐患”三大专项整治行动,“以前市场过道窄,买东西总怕碰着人,地上也油腻腻的。现在走起来敞亮,摊位摆得整整齐齐,买东西舒心多了!”经常来市场采购的李阿姨笑着说。
石河子大学志愿者到老街街道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老街街道建立市场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定期巡查+动态监管+居民评议”,持续巩固整治成果。通过街道公众号、社区宣传栏、入户宣讲、社区课堂、微信群普及垃圾分类、绿色生活、文明礼仪等知识,线上线下相结合,传统与创新并重,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明白的形式,让宣传入脑入心,覆盖20000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
团结路市场整治后
从“楼道里的杂物堆”到“墙上的军垦画”,从“坑洼的背街巷”到“亮堂的便民路”,老街街道的人居环境整治,不仅刷新了城市的“颜值”,更激活了文明的“基因”。下一步,老街街道将继续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细节,用“军垦情怀”滋养文明土壤,让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城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温暖、更有活力的光彩!(通讯员 刘欣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