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功夫出少林 重阳拜访何士军
更新时间:2025-10-30 14:04 浏览量:2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10月29日,农历9月9日重阳节,“四姐”朱瑞君一行四人驱车来到临沂市罗庄区老沂庄,对临沂何(杨)派少林拳进行考察调研活动。
宝刀未老
沂蒙路南端,一处农家大院,暖阳融融,花香沁人,主人何士军先生出门相迎。一打眼,一位面色红润、目光炯炯、步履矫健的老者笑容满面,热情似火。
兄弟情深(左何士军、右徐智发)
进了门,荣誉室里奖杯证书几十件,市级、省级、国家级的都有;练功房里十八般武器样样俱全;何士军先生主动请缨,一趟兵器演练,豪气冲天。年近八旬,身手敏捷,演练之后,呼吸顺畅,气定神闲,同行几人啧啧称赞。
有教无类
“天下功夫出少林”。建国后,少林武术的价值被不断挖掘,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少林武术在鲁南地区有着深厚的发展根基与悠久历史。清同治年间,山东沂州府峄县夹坊村杨秀山救下少林寺二十七世武僧,武僧为报救命之恩,将十路少林拳倾囊相授。杨秀山苦学三年,尽得真传,后在江苏东海县击败踢馆拳师,“双掌镇东海”的美名威震武林。民国时期,杨秀山应范筑先之请,在沂州府开馆授徒,使得这门拳法在民间广泛传授。
人才辈出
少林武术在鲁南的临沂、郯城、苍山、枣庄及苏北等地广为流传。其中,枣庄的夹坊杨家少林拳和临沂市兰陵县南桥镇的少林拳是典型代表。夹坊杨家少林拳已传至第四代,代表传承人杨廷艳1997年成立夹坊武术学校,为大中院校、省体工队输送了大批武术人才,杨秀山少林拳法研究会等组织,进一步推动了少林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人才济济
鲁南地区的少林拳传承与当地的军事活动,民间习武传统紧密相连,如南桥镇的少林拳传承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赵宝壁与宋殿法等拳师曾在解放战争中展现武术功底,单腿扫敌的事迹成为传奇,体现了少林武术与红色文化的融合。
后继有人
武术大师杨秀山,在被临沂县令范筑先聘为临沂国术馆教头后,范筑先将军对其奉若上宾,视如兄弟,杨秀山为少林武术在临沂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不世之勋。
“四姐”英姿
临沂县罗庄区册山老沂庄人何秀奎与杨秀山之子杨佩武同时学艺,杨秀山视何秀奎如同己出,倾心相授,使何秀奎、杨佩武尽得一代武术名师真传。杨秀山逝世后,杨佩武、何秀奎名字同时刻于武术大师杨秀山之碑。
亦师亦友(左朱瑞君、右何士军)
何(杨)派少林拳在临沂已传承第七代,何秀奎之子何士军,1947年生,罗庄区册山镇老沂庄村人,曾任罗庄武校教练,其自幼随父何秀奎习武,并对杨秀山之子杨佩武以师(父)待之,尽得武术名家杨秀山少林武术真传。何士军以振兴武术事业为已任,在生活条件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传艺授徒,使少林武术在罗庄、兰山等地不断发杨光大。
一脉相承
何士军带领何(杨)派少林武术团队,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区组织的各种武术比赛并获得多项大奖,优异成绩。成为响誉鲁南苏北的一支武术劲旅。目前,少林武术何(杨)派在临沂已传至第七代传人,其中第七代何润泽(临沂市兰山区七里沟村)多次获得省、市少年武术比赛冠军及优秀奖,为临沂武术运动发展做出贡献。
见贤思齐(左起王彦进、厉建良、何士军、朱瑞君)
今日调研活动牵头人朱瑞君女士,是当代红嫂“朱老大”的亲妹妹,以慈善公益形象和旗袍走秀、京剧表演美名远扬。她与姐姐“朱老大”一样乐善好施,家中姊妹排行第四,六十有余,坊间尊称“四姐”。她与何士君先生认识后,热情相助,为“鲁南少林拳”申报成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道至简(左朱瑞君、中何士军、右王彦进)
同行几人各有所长:王彦进先生,活跃在司法战线上,为群众答疑解惑,排除法律难题,他的公务文案和诗歌散文为人称道;厉建良先生,书法独树一帜,佳作频出;王昕先生,资深媒体人,书法报青岛站副站长、陕西齐鲁书画院山东分院执行院长,书画推广和诗歌、散文亦有可取之处。据悉,王昕先生历时三个月的一部人物传记刚刚完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的“南茶北引”史料搜集整理工作已经悄然拉开序幕,“李氏桑皮纸”书画名家金牌榜的采访也已展开,展现屠苏酒发展历史轨迹的“大酒坊”采访创作已经进行半月有余。今日再见,又欣然加盟“四姐”的公益慈善队伍。
共商大计(左起王彦进、朱瑞君、何士军、厉建良)
一番畅谈,大家斗志昂扬,心潮澎湃。为了支持何士军先生的“鲁南少林拳”发扬光大,一幅厉建良先生的《平安是福》、一幅乐之先生的《禅茶道》,赠予他。见贤思齐,今日之行,虽不能冠之青梅煮酒论英雄,但大家正知正念正能量,亦是一段佳话。(朱瑞君 王彦进 王昕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