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老师不是万事大吉:真本事才是硬道理
更新时间:2025-10-30 19:12 浏览量:3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具体到笔墨之路,寂寞而深远,若非有人举灯相照,行者易迷于歧途。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人:自我介绍时,开口必说“我是某某的学生”,神情得意,语气中带着一种“我自然也很厉害”的暗示。乍一听,确实会让人产生几分敬意,毕竟名师出高徒嘛。可当他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时,却发现那只是一幅极其普通、甚至毫无亮点的作品。此时,除了对他本人的失望,也会替他的老师感到不值。好好的名声,就这样被挂在嘴边当成了遮羞布。
学习书法确实需要一位好老师。老师的作用,是在你迷茫时指点迷津,在你走弯路时拉你一把,能让你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然而,学习从来不是单向的过程。有人教,更需要有人用心去学;有了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天赋和悟性,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现实中有不少人找老师只是为了“镀金”。他们不求真才实学,只希望在名片上多一行“某某名师弟子”的字样,听上去风光无限。但如果没有扎实的功底,这层光环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会在作品亮相的那一刻显得格外刺眼。
历史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孔子弟子三千,真正成名的不过七十二人,而在这七十二人中,能留下著作、影响后世的又寥寥无几。这并非夫子的教诲不力,恰恰说明,纵有世间第一等的老师,若学者自身根器、努力未至,亦难期大成。放眼当下,某位书坛名宿早年曾广开函授,门生弟子数以万计,其中能以其笔墨独立于世、享有盛誉者,终究是凤毛麟角。再观嵩山少林之畔,武校林立,其中不乏延请寺内真传武僧执教者,数十年来,培养学员何止十数万,然能如李连杰、成龙一般,将所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终成一代宗师的,又有几人?绝大多数人,最终只是学会了几套套路,却没能成为真正的高手。可见名师门下,未必尽是高手;而真正的强者,也未必皆出自显赫师门。
老师的名字或许能给你带来一时的关注,但真正能让你立足的,是你的作品、你的实力。在社会上,人们最终看的是你能拿出什么,而不是你曾经拜谁为师。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最终能让人立足、受人尊敬的,永远是个体真实不虚的“硬功夫”与“真本领”。昔年王羲之的书法,固然有卫夫人启蒙之功,但其所以能成为书圣,更在于他池水尽墨的勤苦,在于他师法造化、融汇万象的悟性。齐白石老人亦曾直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正是在告诫后学,师承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超越与创造,而非简单的模仿与依附。
与其急着打出老师的旗号,不如静下心来钻研技艺。等到你的作品足够出色,即便不提师承,别人也会对你刮目相看。反之,没有实力做支撑,再多的名头也只是泡沫,一触即破。艺术的尊严,终究要靠作品本身来扞卫。那笔墨间的气韵,线条中的筋骨,篇章里的人文精神,才是无声而最有力的宣言。以名师标榜,不过空中楼阁;以作品立身,方是千秋基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