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突然问我,你作为河南学子,在外求学十年,遇到过歧视么?
更新时间:2025-10-17 11:35 浏览量:1
前段时间在家跟几个老友欢聚,几杯酒下肚,朋友叹起现在生意不好做,尤其河南企业在外有时会遇着不公平待遇。
回家跟老婆聊起这茬,她突然抬头问我:“你在外求学十年,作为河南学子,有没有遇到过歧视?”
我笑着点头:“怎么没有?大一刚入学那会,青春悸动,跟一个女生聊得挺嗨,当得知我是河南的,直接就甩了句还是别聊了。我当时都懵了,简直莫名其妙!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受到地域歧视。”
还有次更直接的。同班一个男生突然对我说:“听说你们河南人名声不太好哎?”
我当时也没生气,就笑着反问他:“你们老家那边都有派出所吧?那你们那也有好人有坏人,对不对?现在咱俩天天一起待着,处得也还行,我们河南人也一样啊,好不好,得慢慢处才知道。”
他赶紧赔上笑脸:“我就是好奇,没别的意思。”
对于这些所谓的吊遭遇,大学期间,我甚至有了点下意识的自我保护。
比如自我介绍,要是轮不到我第一个说,别人问起“你哪儿的”,我会大大方方说“河南的”;可要是让我第一个站出来介绍,我通常就只讲专业、讲爱好,基本不提籍贯——不是觉得家乡不好,就是不想一开口就被人贴了标签,那种“先被预判”的感觉,懒得解释,也很烦,不想再经历一次。
老婆又追问:“那到了研究生阶段呢?还遇过吗?我摇摇头:“没有!
不过,倒是有件事印象很深,想想也挺有意思——有次师兄毕业,在谢师宴上,一位河南籍的教授端着酒杯跟导师开玩笑:‘你这团队,现在半壁江山的学生骨干可都是我们河南人啊!’
这话听着是调侃,但听的我心里很有底气。那时候团队里的河南师兄弟,科研做得好,人品也好,办事也靠谱,大家也都很喜欢。”
“那当你遇到歧视时,到底怎么处理的?”老婆追着问。
我想了想,其实最重要的就一句话:“做好你自己就行了。要相信会有好的结果发生的。”
我继续跟老婆分享一件让我彻底释怀的小故事。
博一那年有次在球场,跟几个师弟打球前,大家闲聊各自的研究进展,一个师弟突然问:“师兄,你是哪儿的人啊?”我随口答:“河南的。”
他当时眼睛都睁大了:“师兄,你是河南的呀?”我装作生气说:“咋?歧视河南人呀?!”
那位师弟连忙解释:“不是师兄,我一直以为你是北京的!你研究做的好,球打的也好,你的眼界、谈吐,我一直以为你是北京的。”
我当时很平静地回了一句:“我是河南的,可能因为我本科在天津,离北京比较近吧。”
那一刻,我内心突然一下子就变得非常释然了,那种感觉就跟周星驰《少林足球》里最后那个片段:星爷看着满街的人都在练功夫,脸上那种“终于不用再解释,好东西自然会被看见”的那种微笑的感觉是一样一样的。
“河南人足够的聪明、刻苦、认真、努力、负责、有担当,只要坚守下去,就是榜样。所以,做好自己,就是对偏见最好的回应,也是让别人真正认识你,了解你家乡的最好方式。”
我继续道。我也好奇问到:“那你本硕在外7年,有遇到过歧视么?”
“我倒没有!当时追我的人从学校排到了法国。。。”
“额,你赶紧嘬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