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特斯拉擎天柱学功夫,背后藏着什么大动作?

更新时间:2025-10-06 13:47  浏览量:1

最近,一条视频在社交平台上火了:

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正在练习中国功夫。

动作虽然还有点僵硬,但一招一式有模有样,甚至能完成转身、出拳、格挡等连贯动作。

更引人注意的是,特斯拉负责自动驾驶出租车和机器人AI工作的工程师阿肖克·埃卢斯瓦米在转发这条视频时留言:

“这只是开始!一旦自动驾驶和擎天柱的AI模型实现统一,那就太燃了!”

马斯克随后也转发了这条评论,相当于亲自盖章认可。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机器人学功夫?是不是为了炫技?

其实,这背后远不止是“耍帅”那么简单。

要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得从特斯拉这几年在AI和机器人领域的布局说起。

特斯拉的AI底子,不是从擎天柱开始的

很多人以为特斯拉造机器人是“跨界玩票”,其实不然。

早在2016年,特斯拉就开始大规模收集真实道路数据,用于训练自动驾驶系统。

到今天,特斯拉的FSD(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已经积累了数百万辆车、数十亿英里的行驶数据。

这些数据不仅让车辆能识别红绿灯、行人、障碍物,更重要的是,它训练出了一套强大的“视觉+决策”AI模型——也就是特斯拉常说的“纯视觉感知系统”。

这套系统不需要激光雷达,只靠摄像头和神经网络,就能理解复杂的现实世界。

而理解世界,恰恰是机器人最需要的能力。

擎天柱不是突然冒出来的“新玩具”,而是特斯拉把多年积累的自动驾驶AI能力,从“车轮上的智能”迁移到“双脚上的智能”的一次尝试。

换句话说,擎天柱的“大脑”,很可能和特斯拉汽车用的是同一套底层逻辑,只是应用场景从马路换成了客厅、工厂、仓库。

功夫不是目的,动作控制才是关键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选“功夫”来展示?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为了蹭中国文化的热度。

但更合理的解释是:

功夫动作对机器人的平衡性、协调性、实时反应能力要求极高。

一个简单的马步下蹲,涉及重心转移、腿部关节协同、躯干稳定;

一个转身出拳,需要上肢与下肢配合,还要保持不摔倒。

这些动作,本质上是在测试机器人最核心的能力——全身运动控制。

传统工业机器人,比如汽车厂里的机械臂,动作精准但极其“死板”,只能在固定程序下重复作业。

而擎天柱这类人形机器人,必须能在动态环境中灵活应对。

比如,它可能需要在厨房里绕过椅子拿杯子,或者在工厂里避开突然走过的工人。

这就要求它不仅能“看懂”环境,还要“动得稳、走得准、反应快”。

功夫视频,其实是特斯拉在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告诉外界:

我们的机器人,已经能处理复杂动作了。这不是终点,而是能力验证的一个节点。

自动驾驶和机器人,为什么能“合体”?

阿肖克提到的“自动驾驶和擎天柱AI模型统一”,是整件事的关键。

乍一听,开车和做家务好像八竿子打不着。

但仔细想想,两者都需要解决几个共性问题:

第一,感知环境。

无论是识别车道线还是识别桌椅,都需要从摄像头画面中提取有用信息。

第二,预测行为。

自动驾驶要预判行人会不会突然横穿马路;

机器人要预判孩子会不会跑过来撞到自己。

第三,做决策。

在毫秒级时间内决定是刹车还是变道,是伸手拿杯子还是后退一步。

第四,执行动作。

控制方向盘、油门,或者控制手臂、腿部关节,本质上都是“输出指令给执行器”。

正因为底层逻辑高度相似,特斯拉才有可能把一套AI模型用在两个场景上。

这不仅能大幅降低研发成本,还能让两个项目互相促进:

自动驾驶积累的数据越多,机器人就越聪明;

机器人在家庭场景中遇到的新问题,反过来也能优化自动驾驶的泛化能力。

这种“模型复用+数据飞轮”的思路,正是特斯拉AI战略的核心。

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看到擎天柱打拳,很多人会问:

这玩意儿什么时候能进我家?

说实话,短期内还很难。

目前的擎天柱仍处于工程验证阶段,动作虽然流畅,但离真正实用还有距离。

比如,它能不能在湿滑的地面上行走?

能不能识别不同材质的物体并调整抓握力度?

能不能在断电或网络中断时安全停机?

这些都是实际落地必须解决的问题。

不过,特斯拉的优势在于量产能力和成本控制。

马斯克曾表示,未来擎天柱的成本有望控制在2万美元以内——这个价格如果真能实现,将远低于目前市面上的高端服务机器人,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一旦成本下来,应用场景就会迅速打开。

先从哪里落地?大概率是工厂。

特斯拉自己的超级工厂就是最佳试验田。

比如搬运电池模组、检查设备状态、夜间巡检等重复性高、环境相对可控的任务,完全可以由机器人承担。

等技术更成熟后,再逐步进入物流、仓储、零售等领域。

至于家庭场景,可能还要等五年甚至更久。

但方向已经很明确:

特斯拉不是在造一个“表演型”机器人,而是在打造一个能干活、能学习、能适应多种环境的通用智能体。

为什么现在特别值得关注?

有两个背景值得留意。

一是全球劳动力结构正在变化。

很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年轻人不愿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的问题。

工厂招工难、养老护理人手不足,这些现实痛点,为服务型机器人创造了真实需求。

二是AI大模型的发展,让机器人“变聪明”的速度大大加快。

过去,机器人每个动作都要工程师手动编程;现在,通过模仿学习、强化学习,机器人可以从人类示范中自动提取动作模式,甚至举一反三。

擎天柱打功夫,很可能就是通过观看人类视频+仿真训练+实机微调完成的。

特斯拉恰好站在了这两个趋势的交汇点上:既有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又有制造能力和应用场景。

这使得它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具备了其他公司难以复制的优势。

普通人能从中看到什么?

也许你会觉得,这都是大公司的事,跟自己没关系。

但换个角度看,这类技术的发展,正在悄悄改变我们对“工作”和“生活”的定义。

想象一下,十年后,你家的机器人不仅能打扫卫生、做饭洗衣,还能在你生病时提醒吃药、帮你联系医生;

工厂里的工人不再需要搬运重物,而是负责监督和调度机器人;

物流仓库里,人形机器人可以像人类一样爬上货架取货,而不是依赖固定的传送带。

这些变化不会一夜发生,但每一步进展都值得留意。

擎天柱学功夫,看似是个小动作,实则是整个智能体进化链条中的一环。

技术不是魔法,而是积累

很多人喜欢把新技术说得神乎其神,仿佛明天世界就大变样。

但现实往往是:每一个“惊艳”的瞬间,背后都是无数工程师日复一日的调试、失败、再尝试。

特斯拉的擎天柱现在还不能给你泡茶,但它能打一套拳,说明它已经跨过了“能动”到“会动”的门槛。

接下来,就是让它“懂你”、“帮你”、“可靠地陪你”。

这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方向已经清晰。

而我们作为普通人,与其焦虑“机器人会不会抢饭碗”,不如多关注:

它们到底能帮我们解决哪些真实问题?

我们又该如何适应这个越来越“聪明”的世界?

毕竟,技术的意义,从来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让人活得更轻松、更有尊严。

擎天柱打的不是功夫,是通往这个目标的一小步。

(全文完)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