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为什么道理都懂,遇事还是忍不住要发火?《大学》七证功夫“知止定静”,化解脾气于无形

更新时间:2025-10-04 05:01  浏览量:1

李慧文狠狠地将手机摔在桌上,屏幕应声碎裂。

刚才她又一次对八岁的儿子小峰发了火,原因仅仅是孩子写作业时把橡皮屑掉在了地上。"妈妈,我错了。"小峰怯生生的道歉声还在耳边回响,她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

李慧文是心理学硕士,平时给别人做情绪管理咨询时头头是道,什么深呼吸、什么情绪转移、什么认知重构,一套一套的理论张口就来。

可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她总是控制不住内心的怒火。

这已经是这个月第五次了,每次发完火都后悔不已,发誓下次一定要控制好情绪,可下一次遇到事情时,脾气还是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而出。

李慧文今年三十二岁,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市里的一家知名心理健康中心工作。

她专业能力出众,深受来访者信任,很多人都说她温和耐心,是个很好的倾听者。

可只有她自己知道,在面对儿子时,她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这种矛盾让她痛苦不堪。

白天在咨询室里,她可以平静地帮助别人处理各种情绪问题,可回到家面对儿子时,却总是变成另一个人。

她知道发脾气对孩子不好,也明白所有的育儿理论,可就是做不到知行合一。

这天晚上,李慧文坐在书房里反思自己的行为。她翻出了大学时期的笔记,想找找有没有什么遗漏的理论知识。

在一本古代典籍选读的笔记中,她看到了《大学》的片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话她以前背过,可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其中的含义。今天看来,似乎有些特别的意味。她隐约感觉这里面可能隐藏着什么智慧,能够帮助她解决目前的困境。

李慧文的丈夫张明是一名工程师,性格温和,很少发脾气。每次看到妻子对儿子发火,他都会劝说几句,可效果甚微。张明不明白,为什么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自己家里却处理不好情绪问题。

"慧文,你今天又对小峰发火了?"张明轻声问道。

"我也不想的,可就是控制不住。"李慧文苦恼地说。

"要不你试试把工作中的方法用到家里?"张明建议。

"你以为我没试过吗?可是面对自己的孩子就是不一样,所有的理论都好像失效了。"李慧文无奈地摇头。

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年多。自从小峰上了小学,学习压力增大,李慧文的焦虑也随之增加。她对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期望也越来越多。每当小峰达不到她的期望时,她就会控制不住地发火。

小峰是个敏感的孩子,妈妈的每次发火都会让他很害怕。他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做什么事情都要先观察妈妈的脸色。这种变化让李慧文更加内疚,可她就是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李慧文的母亲王芳是个退休教师,性格比较严厉。李慧文小时候经常挨母亲的批评,那时候她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不要像母亲那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可现在,她发现自己竟然重复着母亲的行为模式。

"女儿,你不要总是对小峰那么严厉。"王芳有一次忍不住提醒道。

"妈,我知道不应该发脾气,可我就是控制不住。"李慧文说出了心里话。

"你小时候我对你也很严厉,现在想想确实不对。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耐心,不是批评和责骂。"王芳反思着自己过去的行为。

这番话让李慧文更加痛苦。她明白母亲说得对,可知道归知道,行为上却总是事与愿违。她觉得自己像是被什么东西控制着,无法做出理性的选择。

工作中,李慧文接待过很多类似的案例。有些家长明知道发脾气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她总是耐心地给他们分析原因,提供解决方案。可轮到自己时,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派不上用场。

有一次,她接待了一位三十五岁的母亲刘女士。刘女士的情况和她很相似,也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每次都后悔不已。

"李老师,我真的很痛苦。我知道发脾气不对,可就是控制不住。有时候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事后又特别后悔。"刘女士流着眼泪说道。

"您能描述一下发脾气时的感受吗?"李慧文问道。

"就像有一团火在胸口燃烧,瞬间就爆发出来了。理智完全被情绪压制住,什么道理都想不起来。"刘女士说道。

听到这番话,李慧文心里一震。这不正是自己的感受吗?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和来访者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这种情况多长时间了?"李慧文继续询问。

"大概三年多了,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这样。"刘女士回答。

李慧文开始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刘女士分析原因。她发现,很多情绪失控的背后都有深层的心理原因。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个人的期望值过高、压力过大等等。

在给刘女士做咨询的过程中,李慧文也在反思自己的问题。她发现自己发脾气的根源可能在于对儿子期望过高,以及对自己作为母亲角色的苛求。

她从小就是个完美主义者,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当了母亲后,她自然而然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完美的母亲,也要求儿子做一个完美的孩子。当现实与期望出现差距时,她就会感到焦虑和愤怒。

李慧文意识到,光有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她需要找到更深层次的智慧,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这天晚上,她又翻开了那本《大学》。这次她更仔细地阅读了那段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她查阅了相关的注释,发现这段话被称为"七证功夫",是古代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知止"是指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什么是适度的;"定"是指内心安定,不被外物所动;"静"是指心境平和,不急不躁;"安"是指身心安稳;"虑"是指深思熟虑;"得"是指获得智慧和成果。

李慧文越看越觉得有道理。她发现自己之所以总是发脾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止",不知道什么是适度的期望和要求。她对儿子的期望过高,对自己的要求过严,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完美导致了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第二天,李慧文决定尝试运用这个方法。当小峰写作业时,她在一旁观察,努力保持内心的平静。

小峰在做数学题时又遇到了困难,他咬着笔头,眉头紧锁。以前这种情况下,李慧文会忍不住催促他快点想,或者直接告诉他答案。今天她努力克制自己,只是静静地陪在一旁。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小峰转过头求助。

李慧文深吸一口气,温和地说:"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先说说你的想法。"

这一次,她没有急躁,没有批评,而是耐心地引导儿子思考。小峰感受到了妈妈的变化,也变得放松了一些。

经过十几分钟的讨论,小峰终于理解了这道题的解法。他开心地笑了,李慧文也感到很欣慰。这是她第一次在面对类似情况时保持了冷静。

这个小小的成功给了李慧文很大的鼓励。她开始更深入地研究《大学》中的智慧,试图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她发现,古人的智慧往往比现代的心理学理论更加深刻和实用。现代心理学注重分析和技巧,而古代智慧更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境界的提升。

李慧文开始在生活中实践"知止定静"的功夫。每当感到情绪即将失控时,她就提醒自己要"知止",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和标准,不要无限制地提高要求。

有一次,小峰考试成绩不理想,数学只考了75分。以前这种情况下,李慧文肯定会大发雷霆,责怪儿子不够努力。这次她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是合理的期望。

她意识到,75分对于小峰目前的水平来说已经不错了。他在数学方面确实有些困难,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批评和责骂。

"小峰,这次考试你觉得怎么样?"李慧文平静地问道。

"我觉得有些题目很难,我已经很努力了。"小峰有些紧张地回答。

"妈妈知道你很努力。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错题,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考得更好。"李慧文温和地说道。

小峰明显松了一口气。他没有想到妈妈这次竟然没有发脾气,反而很理解他。这种变化让他感到很温暖。

李慧文继续实践着"定"的功夫。她发现,当内心安定时,很多原本看起来很严重的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孩子的一些小毛病、小错误,在平和的心境下看来都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有一天,小峰不小心把牛奶洒在了沙发上。以前李慧文肯定会大声责备他不小心。这次她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一下就好了。"她平静地说道。

小峰原本以为会挨骂,听到妈妈这样说,既意外又感动。他主动拿来抹布,和妈妈一起清理。

"妈妈,你最近好像变了。"小峰在清理的时候说道。

"哪里变了?"李慧文问道。

"你不像以前那样总是生气了。我感觉你更温和了。"小峰说道。

听到儿子的话,李慧文心里很温暖。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有了效果,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和儿子的关系。

李慧文开始研究"静"的境界。她发现,真正的静不是表面的安静,而是内心的平和。当心境平和时,看待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更加理性。

她开始每天留出一些时间静坐,不是为了冥想或者放空,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真正静下来。在这种状态下,她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儿子。

有一次,小峰因为和同学发生矛盾而心情不好。以前李慧文会急着给他出主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次她选择先静下来,仔细倾听儿子的诉说。

"妈妈,小明今天不和我玩了,他说我太笨了。"小峰委屈地说道。

李慧文没有急着安慰或者给建议,而是静静地听着,让儿子把心里话都说出来。

"你听到小明这样说,心里是什么感受?"她轻声问道。

"我很难过,也很生气。我觉得自己可能真的很笨。"小峰说道。

"你觉得自己笨吗?"李慧文继续问。

"我不知道。有时候觉得是,有时候又觉得不是。"小峰困惑地说。

李慧文没有急着否定儿子的想法,而是继续引导他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小峰逐渐理清了自己的情绪,也找到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方法。

这次谈话让李慧文深刻体会到了"静"的力量。当她内心平静时,就能够给儿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表达和思考。

李慧文的变化也影响了整个家庭的氛围。张明发现妻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易怒,家里的气氛变得更加和谐。小峰也变得更加开朗,学习积极性也有了提高。

"慧文,你最近变化真的很大。你是怎么做到的?"张明好奇地问道。

"我在学习古代的智慧,《大学》里面有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我觉得很有道理。"李慧文分享着自己的心得。

"古代的智慧吗?能具体说说吗?"张明很感兴趣。

李慧文把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经验跟丈夫分享了。张明听后也很有感触,决定和妻子一起学习这些智慧。

在工作中,李慧文也开始把这些心得运用到对来访者的帮助中。她发现,很多情绪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不知道"止",不知道什么是适度的期望和要求。

那位刘女士又来做咨询了。这次李慧文没有只是运用心理学理论,而是结合古代智慧给她指导。

"刘女士,您觉得对孩子的期望应该有边界吗?"李慧文问道。

"边界?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总觉得对孩子要求高一点是好事。"刘女士回答。

"适度的要求确实是好事,过度的要求就可能成为负担了。古人说'知止',就是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什么是适度的。"李慧文解释道。

通过这种方式,刘女士逐渐理解了问题的根源,也学会了如何设定合理的期望值。她的情绪控制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

李慧文越来越感受到古代智慧的深刻和实用。她开始系统地学习《大学》,想要更全面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她发现,《大学》不仅仅是一本讲修身的书,更是一本讲如何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典。其中的"知止定静安虑得"七个层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修养体系。

李慧文开始思考"安"的境界。她理解,当做到了知止、定、静之后,自然就会达到身心安稳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有一次,小峰的班主任找到李慧文,说小峰在学校的表现有些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质量也有所下降。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李慧文肯定会很焦虑,回家后对儿子一顿批评。这次她让自己保持安稳的状态,冷静地分析问题。

她发现,小峰最近确实压力比较大。学校的功课增加了,她对他的要求也比以前高了。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是很正常的。

回到家后,李慧文没有急着批评儿子,而是先和他聊天,了解他的真实感受。

"小峰,老师今天跟妈妈说了你在学校的情况。你能告诉妈妈,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困扰?"李慧文温和地问道。

"我觉得压力很大。老师布置的作业越来越多,妈妈对我的要求也很高,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做不到。"小峰诚实地说道。

听到这番话,李慧文心里很难受。她意识到自己虽然在控制脾气方面有了进步,在期望值的设定上还需要调整。

"妈妈对不起,是妈妈给你的压力太大了。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让你感觉轻松一些好吗?"李慧文说道。

这次谈话让李慧文更深刻地理解了"安"的重要性。只有当孩子感到身心安稳时,他才能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李慧文开始研究"虑"的层次。她发现,当达到了前面几个境界后,人的思考能力会变得更加深刻和全面。面对问题时,不会只看表面,而会深入思考根本原因。

小峰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太好,李慧文以前总是着急,想着各种办法提高他的成绩。现在她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根源可能不在于学习方法,而在于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她开始调整策略,不再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做题,而是想办法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她买了一些数学游戏书,和儿子一起玩数学游戏,让他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这种方法果然有效。小峰对数学的恐惧感减少了,兴趣增加了,成绩也随之有了改善。

李慧文越来越体会到古代智慧的博大精深。她开始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这些原理,不仅是在教育孩子方面,在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她的同事们发现她变得更加沉稳和智慧了。在处理棘手的案例时,她总能保持冷静,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慧文,你最近的状态真的很好。是有什么秘诀吗?"同事小张好奇地问道。

"我在学习一些古代智慧,《大学》里面的'知止定静',对我帮助很大。"李慧文分享道。

"古代智慧?听起来很神秘。能详细说说吗?"小张很感兴趣。

李慧文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分享给了同事们。很多人听后都觉得很有道理,也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方法。

时间过去了半年,李慧文在"知止定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脾气也控制得越来越好了。她能够理解这四个字的基本含义,也能在生活中初步运用。

可她总感觉还差点什么,好像还没有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有时候遇到特别棘手的情况,她还是会有情绪波动,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爆发,但内心的平静还不够彻底。

她开始思考,《大学》中的这七证功夫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更深层的奥秘?为什么古人要把它们排列成这样的顺序?"安虑得"这后面三个境界又意味着什么?她感觉自己只是触及了冰山一角,真正的智慧还在更深的地方等待着她去发掘。

李慧文决定找一位真正精通国学的老师请教。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退休大学教授陈老先生。陈老先生研究《大学》四十多年,对其中的智慧有着深刻的理解。

"陈老师,我对《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很感兴趣,想请您详细指导一下。"李慧文诚恳地说道。

陈老先生微笑着点头:"这段话确实是《大学》的精华所在,被称为'七证功夫'。你现在的理解到了什么程度?"

李慧文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实践经验详细地说了一遍。陈老先生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

"你的理解已经很不错了,在实践中也确实有了改善。不过,这七个层次还有更深层的含义。"陈老先生说道。

"请您详细指教。"李慧文恭敬地说。

"首先说'知止'。你理解的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止,这是对的,但还不够深入。真正的'知止'是知道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枝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必须接受的。"陈老先生解释道。

"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李慧文请教。

"比如教育孩子这件事。什么是根本?孩子的品格、健康、快乐是根本;什么是枝末?分数、排名、各种技能是枝末。很多家长本末倒置,为了枝末而忽略了根本,这就是不知止。"陈老先生说道。

李慧文恍然大悟。她想起自己以前确实经常为了小峰的成绩而忽略了他的感受,为了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而发脾气。

"再说'定'。你理解的是内心安定,这也对,但真正的'定'是指目标明确,方向清晰,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当你知道了什么是根本之后,就要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陈老先生继续说道。

"我明白了。就是说当我确定了孩子的品格和快乐是最重要的之后,就要坚定地按照这个原则去做,不要被别人的期望或者社会的压力所影响。"李慧文说道。

"正是如此。很多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容易被外界影响而动摇。比如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更好,就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这就是不够'定'。"陈老先生点头说道。

李慧文想起自己确实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听到别的家长炫耀孩子的成绩,她就会开始焦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对小峰要求太低了。

"'静'呢?"李慧文继续请教。

"'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当你知道了根本,确定了方向之后,心就会自然地平静下来。这种平静不是压抑情绪,而是一种深层的安宁。在这种状态下,你能够清楚地观察,准确地判断。"陈老先生说道。

"这种平静和我以前理解的静坐、冥想有什么区别?"李慧文问道。

"静坐、冥想是手段,'静'是状态。当你的心真正静下来时,即使在最嘈杂的环境中,内心也是平和的。这种静来自于对根本的把握,来自于内在的笃定。"陈老先生解释道。

李慧文开始理解为什么自己有时候还会有情绪波动。她在"知止"和"定"方面还不够深入,所以达不到真正的"静"。

"那'安'是什么境界呢?"李慧文问道。

"'安'是指身心的安稳。当你做到了知止、定、静之后,自然就会达到安的状态。这时候,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能够从容应对,不会惊慌失措。"陈老先生说道。

"这种安稳是不是就是我们常说的淡定?"李慧文问。

"淡定只是表面现象,'安'是深层的状态。真正的'安'来自于内在的力量,来自于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发现很多原本以为很重要的事情其实都不那么重要了。"陈老先生说道。

李慧文想起了最近的一些经历。当她逐渐做到知止定静之后,确实感觉很多事情都变得没那么严重了。小峰的一些小问题,在平和的心境下看来都是很正常的成长表现。

"'虑'又是什么意思?"李慧文继续请教。

"'虑'是指深思熟虑,是指在安稳的状态下进行的思考。这种思考不是焦虑的胡思乱想,而是清晰的理性分析。当你达到了'安'的状态,思维就会变得特别清晰,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陈老先生说道。

"这种思考和平时的思考有什么不同?"李慧文问。

"平时的思考往往带着情绪,带着偏见,带着各种干扰。而'虑'的状态下的思考是纯净的,客观的,能够直指核心。在这种状态下做出的决策往往是最明智的。"陈老先生解释道。

李慧文想起了自己在咨询工作中的一些经历。确实,当她内心平静时,往往能够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给出最合适的建议。

"最后的'得'是什么?"李慧文问道。

"'得'是指获得智慧,获得成果。当你经历了前面六个阶段之后,自然就会有所得。这个'得'不仅仅是解决了具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处理问题的智慧。"陈老先生说道。

"这种智慧是什么样的?"李慧文好奇地问。

"这种智慧是一种洞察力,是一种处理复杂情况的能力。有了这种智慧,无论遇到什么问题,你都能够运用知止定静安虑的方法去处理,最终都能够得到好的结果。"陈老先生说道。

听完陈老先生的解释,李慧文感觉自己对这七证功夫有了全新的理解。她发现自己之前的理解还很浅薄,真正的智慧远比她想象的深刻。

"陈老师,这七个层次是不是必须按照顺序来修炼?"李慧文问道。

"是的,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你必须先知止,才能定;先定,才能静;先静,才能安;先安,才能虑;先虑,才能得。每一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陈老先生说道。

"我现在应该重点在哪个阶段用功?"李慧文问道。

陈老先生思考了一下,说道:"从你刚才的描述来看,你在'知止'方面还需要深入。你需要更清楚地认识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次要的。只有这个基础打牢了,后面的修炼才会更顺利。"

李慧文点头表示赞同。她确实感觉自己在判断轻重缓急方面还不够准确,有时候还是会为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烦恼。

"具体应该怎么修炼'知止'呢?"李慧文请教。

"首先要多思考,多观察。每当遇到问题时,都要问自己: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慢慢地,你的判断力就会越来越准确。"陈老先生建议道。

"还有其他方法吗?"李慧文问道。

"可以多读一些经典著作,古人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认识水平。还可以多和有智慧的人交流,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不断体悟。"陈老先生说道。

回到家后,李慧文开始按照陈老先生的指导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她发现自己确实在很多方面还没有真正"知止"。

比如对小峰的期望,她表面上降低了要求,但内心深处还是希望他能够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这种期望仍然是没有边界的,是不知止的表现。

她开始更深入地思考:作为母亲,她最希望给孩子的是什么?经过深思,她意识到自己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至于成绩、特长这些,都是次要的。

明确了这个根本之后,李慧文感觉自己的心更加安定了。她不再为小峰的成绩波动而焦虑,不再因为他某个方面不如别的孩子而担心。她把重心放在了培养孩子的品格和保护孩子的天性上。

这种变化很快就体现在了日常生活中。有一次,小峰因为帮助一个同学而耽误了自己的作业,回家后作业没有完成。以前李慧文可能会批评他不分轻重缓急,现在她首先肯定了他助人为乐的行为。

"小峰,你今天帮助同学是对的,这说明你是个善良的孩子。作业的事情我们想想办法解决。"李慧文温和地说道。

小峰没想到妈妈会这样反应,他原以为会被批评。听到妈妈的话,他既感动又惊喜。

"妈妈,你真的不怪我作业没做完吗?"小峰问道。

"不怪你。帮助别人比完成作业更重要。不过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先和老师说明一下,或者回家后告诉妈妈,我们一起想办法。"李慧文说道。

这次的处理让李慧文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止"的重要性。当她真正明确了什么是最重要的之后,处理问题就变得更加从容和智慧了。

李慧文开始在"定"的方面下功夫。她发现,即使知道了什么是根本,有时候还是会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比如其他家长的议论,社会的期望,这些都会让她产生动摇。

她开始练习坚定自己的原则。每当听到别人炫耀孩子的成绩时,她就提醒自己:我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不是培养一个考试机器。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色时,她就告诉自己: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需要强求一致。

这种练习让她的内心越来越安定。她不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影响,能够坚定地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在"静"方面,李慧文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她发现,当她真正做到了知止和定之后,内心自然就会平静下来。这种平静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自然流露的。

有一次,小峰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冲突,被老师叫去谈话。接到老师电话时,李慧文的第一反应是紧张和担心。不过她很快就让自己冷静下来,用知止定静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

她先问自己:这件事的本质是什么?孩子间的冲突很正常,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矛盾。什么是最重要的?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冲突,比惩罚他更重要。

明确了这些之后,李慧文的心就平静下来了。她没有急着去学校兴师问罪,而是先和小峰沟通,了解事情的经过,然后引导他思考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类问题。

这种处理方式让小峰感受到了妈妈的理解和支持,也让他学会了如何冷静地分析问题。

在"安"的修炼中,李慧文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从容。当她在前面几个阶段都有所进步之后,确实达到了一种身心安稳的状态。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她都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孩子生病时,她不再惊慌失措,而是冷静地照顾和处理;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她也能够从容应对,不会因为焦虑而影响判断。

这种安稳的状态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小峰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张明也感受到了家庭氛围的改善。同事们都说李慧文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既温和又有力量。

在"虑"的阶段,李慧文发现自己的思维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当她在安稳的状态下思考问题时,往往能够很快找到核心,想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有一次,一位来访者遇到了复杂的家庭问题,涉及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多个方面。以前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李慧文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理清头绪。这次她在安静的状态下深入思考,很快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找到了解决的突破口。

"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具体的矛盾,而在于沟通方式。您需要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倾听别人的想法。"李慧文对来访者说道。

这个分析一针见血,来访者听后恍然大悟。按照李慧文的建议,她的家庭问题很快就得到了改善。

最后的"得",李慧文体会得最深刻。当她经历了前面六个阶段之后,确实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仅体现在解决具体问题上,更重要的是她获得了一种处理人生各种情况的能力。

无论是教育孩子、工作中的挑战、人际关系的处理,她都能够运用知止定静安虑的方法,最终都能够得到好的结果。

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的脾气问题彻底解决了。不是靠压抑或者控制,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心境和思维方式。当她真正理解了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当她的内心真正安定平静之后,那些原本会让她发火的事情就不再是问题了。

小峰也感受到了妈妈的巨大变化。他变得更加愿意和妈妈沟通,更加信任妈妈。他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不是因为外在的压力,而是因为内在的动力。

"妈妈,你现在很少生气了。"小峰有一次这样说道。

"妈妈学会了一些道理,知道什么事情值得生气,什么事情不值得生气。"李慧文笑着回答。

"什么事情值得生气呢?"小峰好奇地问。

"如果你做了不诚实的事情,或者伤害了别人,妈妈可能会严肃地和你谈话。如果只是成绩不好或者犯了小错误,妈妈不会生气,因为这些都是正常的。"李慧文解释道。

小峰点点头,他能够理解妈妈的意思。

张明对妻子的变化也很感慨:"慧文,你这一年的变化真的很大。不仅脾气好了,整个人都变得更有智慧了。"

"这都是古人智慧的功劳。《大学》中的这七证功夫真的很神奇,不仅能够帮助控制情绪,更能够提升人的境界。"李慧文感慨地说道。

李慧文开始把自己的心得整理成文章,希望能够帮助更多有类似困扰的人。她发现,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问题:道理都懂,可就是做不到。

她在文章中写道:"知止定静不是简单的技巧,而是一种智慧的修炼。它需要我们从根本上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改变内心的状态。当我们真正掌握了这种智慧,不仅能够控制脾气,更能够获得处理人生各种挑战的能力。"

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读者留言说受到了启发,开始尝试运用这种方法。

李慧文也开始在工作中更系统地运用这些智慧。她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教授来访者如何运用知止定静的方法处理情绪问题。

陈老先生知道了李慧文的进步,很是欣慰。"你不仅自己获得了智慧,还能够把这种智慧传递给别人,这是很可贵的。"

"这都是老师教导的好。我只是在实践中体悟了一些心得。"李慧文谦虚地说道。

"古人的智慧需要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你做得很好。"陈老先生鼓励道。

一年后,李慧文已经完全掌握了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证功夫。她不仅解决了自己的脾气问题,还帮助了很多有类似困扰的人。

小峰在妈妈的影响下也变得更加优秀。他不仅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更重要的是品格越来越好。他善良、诚实、有责任心,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张明也在妻子的影响下开始学习这些古代智慧。他发现在工作中运用这些方法也很有效果,能够更好地处理复杂的问题。

整个家庭的氛围变得非常和谐。他们不再为小事争吵,不再为孩子的问题焦虑。每个人都能够在这种平和的环境中发挥出最好的状态。

李慧文经常想起刚开始时的那个晚上,她摔碎手机屏幕的那个晚上。那时候的她根本想不到,古代的智慧竟然能够如此彻底地改变她的生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简单的二十一个字,蕴含着如此深刻的人生智慧。它不仅解决了她的脾气问题,更重要的是给了她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李慧文通过学习和实践《大学》中的"知止定静安虑得"七证功夫,彻底解决了自己控制不住脾气的问题。

她发现道理都懂却做不到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这七个层次的智慧。

知止是要明确什么是根本什么是次要,定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被外界干扰,静是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是要达到身心安稳的状态,虑是要在安稳中进行理性思考,得是要获得处理各种问题的智慧。

这七个层次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当我们真正掌握了这种古代智慧,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心境和行为模式,不仅能够控制情绪,更能够获得处理人生各种挑战的能力。古人的智慧远比现代技巧更加深刻和实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实践。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