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篆籀” 笔法难到哭近日窥探二王,终于找到正路,再也不白费功夫

更新时间:2025-10-01 13:07  浏览量:1

今天,我想分享一些我的学习心得:一个是具体的、可见的书法典范——《万岁通天帖》;另一个是抽象的、却贯穿书法史血脉的笔法精髓——“篆籀笔法”。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互为表里的深刻联系。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万岁通天帖》。它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但其背后是一段关于文化传承的佳话。

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女皇武则天向王方庆征询其祖上王羲之的墨迹。王方庆可谓是“书圣”王羲之的家族后裔,他非常惶恐,也十分慷慨,将家中珍藏的十卷共二十八位王氏家族成员的墨迹真本进献。武则天是何等人物?她深谙艺术的政治与文化价值,得到这些无价之宝后,并未据为己有,而是命宫中的“弘文馆”用“双钩填墨”之法,精心摹拓了一份副本,这就是《万岁通天帖》的由来。真本后来归还给了王方庆,但遗憾的是,真本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这份唐摹本,却历经宋、元、明、清,流传至今,成为我们窥探王羲之及其家族书法原貌的、最接近真迹的“窗口”。

为什么它如此珍贵?就因为“下真迹一等”这五个字。唐代的摹拓技术,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所谓“双钩填墨”,是先用极细的线条勾勒出原迹笔画的轮廓,再小心翼翼地在轮廓内填上墨。高手摹写,不仅形似,更能捕捉到原作的笔意、神采,甚至飞白、牵丝都纤毫毕现。所以,当我们面对《万岁通天帖》时,几乎就是在与一千六百多年前的王羲之、王献之、王珣等书法巨匠进行跨时空的“笔谈”。其中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珣的《伯远帖》(这里注意哦,注:《伯远帖》是《万岁通天帖》中唯一公认的晋人真迹,其余为唐摹),其点画的起收、转折的微妙、线条的质感,都为我们研究晋人笔法提供了最可靠的范本。

那么,晋人笔法的核心奥秘之一是什么呢?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也是更根本的概念——“篆籀笔法”。

“篆籀笔法”,这个名字听起来很古奥。我们可以把它拆解开来理解。“篆”指的是秦代及之前的大篆、小篆;“籀”则与周宣王太史籀所作的字书《史籀篇》有关,也泛指西周春秋时期的大家文字。篆籀笔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源自篆书书写、以中锋行笔为核心、追求线条圆劲、浑厚、饱满、富有立体感和弹性的用笔方法。

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中国书法线条的“内功心法”。它不追求外在的花哨与波折,而专注于线条本身的质量。

它的核心特征有几个:

中锋为主: 这是篆籀笔法的生命线。书写时,尽力使笔锋(笔毫的尖端)在笔画的中心线运行。这样,墨从中间向两边均匀渗透,形成的线条就像一根绷紧的钢丝,中间色深,两边略浅,感觉是“圆”的、立体的,充满了力量感,所谓“锥画沙”、“屋漏痕”的比喻,都是对这种中锋涩行、力透纸背状态的生动描述。


藏头护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笔画的起笔和收笔都讲究含蓄、内敛。起笔时,通常是逆锋切入,将笔锋的力量“藏”在笔画之内;收笔时,也不是随意甩出,而是有一个回锋或空中回锋的动作,将气力收住。这就使得每一根线条都像一颗完美的水滴,饱满、完整、自足,气韵内含。


圆转遒劲: 在笔画的转折处,篆籀笔法强调“转”而非“折”。它不是生硬地顿笔按出方角,而是通过笔杆的微妙提按和转动,让线条圆润地、富有弹性地改变方向,如同弯曲的钢筋,充满了韧劲。王羲之说的“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这种微妙的内在节律和转动,正是篆籀笔法在行草书中的高级体现。

现在,让我们把理论放回实践中,看看《万岁通天帖》是如何完美展现篆籀笔法的。

请你打开《姨母帖》的第一行。“十一月十三日”这几个字,线条浑朴、凝重,特别是“一”字和“三”字,你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种沉实的中锋推进,起笔藏锋,收笔回护,没有丝毫的轻飘与尖峭。这完全是将篆隶古法融入行书之中的典范。

再欣赏《初月帖》。此帖节奏加快,笔势灵动,但如果你仔细分析它的线条内部,依然充满了篆籀意趣。比如那些圆转的弧线,不是一划而过的光滑,而是在行进中有细微的顿挫与起伏,这就是“折钗股”的感觉——像弯曲的金钗,既有弧度,又有金属的硬朗质感。许多点画,看似只是一个点,但形态饱满,如高空坠石,这正得益于其笔法根源上的“圆”与“厚”。

包括王献之《廿九日帖》中那种外拓的、更加纵逸的笔势,其根基仍然是中锋的充沛运笔。没有篆籀笔法作为底子,他的“一笔书”就会流于浮滑,而无法达到“穷奇妍妙,天姿特秀”的境界。

书友们,今天我分享了学习心得《万岁通天帖》和“篆籀笔法”。我希望大家能理解:

《万岁通天帖》 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最顶尖的“法书”之一,它为我们保存了晋人书法的“基因”。篆籀笔法 则是解读这份基因图谱的“密码”,是理解从篆隶到二王,乃至颜真卿、怀素等后世大师笔法传承的一把金钥匙。

学习书法,不能只停留在结构的模仿。要想让你的字“立”起来,有精神,有厚度,就必须回过头去,深入研究笔法。而追溯笔法的源头,篆籀古法是不可绕过的高峰。我建议大家,在临习《万岁通天帖》这类行草法帖的同时,不妨也写写篆书,比如《石鼓文》《峄山碑》,去亲身感受那种中锋运笔、气息浑融的状态。当你手上有了这份“内功”,再回过头来看《万岁通天帖》,你会有豁然开朗的新发现,你的笔下,也自然会多一份沉着与古意。

谢谢大家!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