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的胜负手:不是极限参数,而是系统级硬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29 17:44 浏览量:1
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盛赞中国芯片,仅仅落后美国几纳秒。
这是一种为了得到中国市场的奉承话,还是刺激美国政府的夸大话,抑或是事情的真相呢?
中国人历来有一种想法,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一件事情,从中国人嘴里说出来,跟从外国人嘴里说出来,分量是不一样的。
黄仁勋就深谙其中的道理。
黄仁勋的场面话,切不可当真。
起码就先进芯片的设计、生产来说,中国大陆仍然落后于美国。
黄仁勋所说中国在芯片上“只落后几纳秒”,意思更像是市场与竞争态势上的“很接近”,而不是字面上的工艺性能指标只有几纳秒之差——别把它当成严谨的技术评测。
他的主张核心是:把美国公司放进中国市场竞争,对双方都有利。
口说无凭,咱们先看看先进制程和高端AI GPU的生态。
从绝对算力和生态来说,美国仍然处在领先地位。
尤其是英伟达的H100、H200到Blackwell时代,硬件、CUDA、开发者生态,依然是英伟达的铁三角,是它不可逾越的护城河,在全球的大模型训练领域处于霸权地位。
中国目前能买到的英伟达芯片只有H20,性能被阉割,远远赶不上H200等满血版芯片,即便如此,依然被美国政府卡脖子。
中国的顶级AI GPU替代,还在路上。
华为的昇腾910C正在放量,性能在中国是最顶级,业界推算可达H100的七成算力,但是华为GPU的生态落后,光靠硬件猛干,难以闭环。
再来看看制造工艺。
美国芯片制造已经滞后多年,但最近吸引了三星和台积电建设先进制程工厂,英特尔也在发力。
目前美国本土已经可以制造5纳米制程的芯片,虽然跟最先进的3纳米制程工艺有技术代差,但也无限逼近。
中国大陆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厂是中芯国际,没有EUV光刻机加持,摸索生产出7纳米制程的芯片,是实打实的工程突破,都是在现有条件下硬啃出来的。
这说明中芯国际工程韧性和良率爬坡能力在提升。但与台积电3纳米制程的量产窗口、成本与良率相比,差距依旧不小。
跟美国的先进制程芯片和生态相比,中国目前仍然处在落后位置,不过中国在很多领域,仍然有很大潜力。
首先是,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结构清晰的本土市场。
中国的大型互联网公司、云计算公司、IT基础设施公司,都是除美国外,世界最大的,这些公司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购买力,足够托起几家先进芯片制程公司。
其次,中国还有全球无与伦比的产业组织力和政策协同力。
2014年中国以举国之力成立芯片投资的大基金,如今已经到了三期,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长江存储、寒武纪等一大批企业受惠于此。
中国的产业规划能力举世无双,十四五规划里很大一块就是关于半导体芯片,而十五五更是要浓墨重彩来规划芯片行业。
中国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对芯片生产制造,有几大的帮助。
从设备、材料、设计、代工到封装整机,能形成“补链—强链—定标”的合力。
第三,中国目前芯片人才是全球最多的,这是美国梦寐以求的。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理工科教育规模,每年培养五六百万的工程师,是美国的十倍。
芯片的制造生产,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熟练工程师。
台积电在美国工厂,就因为找不到熟练工程师,最终不得不从台湾运送大量工程师补缺。
现在人才可以在大陆高校、研究所,跟龙头企业和应用单位之间可以自由循环,试错成本低,成果转化块。假以时日,中国的芯片行业必定赶超美国。
黄仁勋的奉承话,切不可当真。别把“几纳秒”当实测差距,那是话术,现实里美国仍在顶尖工艺与生态上领先。
咱们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
中国拥有超大市场规模,世界第一的工程师队伍,世界顶尖的产业规划团队。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赶超美国,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