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阿伯的炒股慢功夫:不追涨停,45万退休金熬成140万老来富
更新时间:2025-09-29 17:11 浏览量:1
广州天河区的证券营业部里,59岁的李伯总坐在靠窗的老位置,面前的交易软件常年停留在“持仓”页面,屏幕上5只股票的持有时间都标着“3年+”,最长的一只已经拿了12年。旁边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总凑过来问:“伯,您这账户翻3倍多,是抓着哪只妖股了?”李伯总会推推老花镜笑:“哪有妖股,就买些家门口的熟牌子,跌了就补点,靠时间慢慢熬出来的。”
李伯的事在营业部算不上新鲜。退休前他在广州一家机械厂做技术工,手里攒了45万退休金,2018年入市时身边人都劝他“炒短线来钱快”,还有人拉他加杠杆买热门股,他全都摇头。就凭着一套“笨办法”,6年下来账户稳稳涨到140多万,每年分红比不少年轻人的年薪还多。今天不聊虚的技巧,就拆解李伯的炒股逻辑,不是教你赚快钱,是想讲明白:普通人炒股不用急,找对节奏熬得住,也能把闲钱变成“老来富”,不管你是刚入市的新手,还是想攒养老钱的长辈,看完都能有实在收获。
先拆核心:140万不是运气,是3个“笨办法”撑起来的
有人说李伯是“赶上了好行情”,但营业部经理都知道,他的账户哪怕在2022年大盘跌到2800点时,回撤也没超过10%。这背后根本不是运气,是三个普通人都能学的“笨办法”在托底:
第一个办法:只买“看得见摸得着”的股,不熟的绝不碰
李伯买股票有个死规矩:必须是广东本地企业,而且得是他日常生活里能见到的牌子。他最早买的家电股,是家里用了10年没坏的佛山品牌;手里的银行股,是他工资卡绑定了20年的本地银行;就连后来加的消费股,也是小区楼下连锁超市的母公司。
2018年底那波大跌,这家电股从40块跌到26块,股息率飙到6.5%,李伯拿出12万买了4600股。没过俩月股价又跌到21块,身边人都说“还得跌”,他却补了8万仓,理由特别简单:“这牌子的冰箱我家在用,小区里十户有三户都用,质量没问题,公司就垮不了。”后来这只股慢慢涨到60多块,他也没全卖,直到股息率降到3%以下才减了一半仓位,光这只股就赚了15万。
他常说:“那些高科技股我看不懂,不知道公司靠啥赚钱,涨再多也不敢碰。反倒是这些天天见的牌子,好不好用心里有数,就算跌了也知道该不该补。”这其实就是投资里说的“能力圈”——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选股,比盯着陌生的热门股靠谱十倍。
第二个办法:盯着股息率买,把股票当“租房收租”
李伯从不盯着股价涨跌看,打开软件先查的是“股息率”。他的标准很明确:股息率得在5%以上,而且连续5年都能稳定分红。用他的话说:“这就跟买房子收租一样,股价涨不涨先不说,每年的分红得比银行利息高,才算值得买。”
他手里的银行股就是典型,股价常年在5块左右晃,每年每股分红0.3元,股息率刚好6%。2019年他第一次买了8万股,之后每年把分红的钱再用来买股,现在已经凑到12万股,每年光分红就能拿4万多,比不少老人的养老金还稳。有人劝他“银行股涨得慢,换科技股赚得快”,他总摇头:“科技股涨得快跌得更快,这银行每年分红落袋为安,比啥都实在。”
这其实是最适合普通人的“攒股收息”逻辑。高股息率的公司大多是成熟期企业,盈利稳定不会随便垮,就像经营多年的老店,虽然不会突然爆红,但能持续给股东分“租金”。把分红再投进去,时间长了还能生复利,李伯的银行股能从8万股变12万股,靠的就是这股“慢力量”。
第三个办法:跌了敢补仓,涨了不贪多,绝不加杠杆
李伯的操作里,最让人佩服的是“不慌”。2022年4月,他手里的消费股从35块跌到22块,账户浮亏快30%,身边有人割肉离场,他却拿出5万闲钱补了仓,补仓的理由很简单:“公司还是那个公司,超市里照样卖它的货,分红也没断,跌了反而股息率更高了。”果然没过半年,这只股就慢慢涨回30块,他也没等到最高点,涨到32块就减了一半仓位落袋。
更关键的是,他从入市第一天就没碰过杠杆。2020年有券商客户经理劝他“加一倍杠杆,赚了能翻番”,他直接拒绝:“退休金就这么多,亏了没得补,踏踏实实买,赚多少是多少。”这一点恰恰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广州曾有六旬老人加杠杆炒股,最后不仅5000万本金亏光,还倒欠券商1000多万,每月养老金几乎全用来还债,要还100年才能清账。李伯总说:“炒股是为了养老,不是赌命,不加杠杆就不会摔得太惨。”
再聊本质:普通人炒股,赢的是“心态”不是“技巧”
李伯的法子听着简单,但能坚持下来的人少之又少。这背后其实藏着普通人炒股最该懂的几个道理,比任何技术指标都有用:
首先,“慢就是快”,长期持有是结果不是过程。很多人以为价值投资就是“买了不动”,就像有人早年买了中国平安,拿着好几年没怎么赚,牛市涨起来赚了150%,熊市又跌回只赚50%,最后熬不住卖了,没想到后来股价又涨了4倍。李伯的“长期持有”不一样,他会盯着公司基本面:只要产品还好用、分红没断、估值没飙太高,就接着拿;一旦股息率降到3%以下,或者公司产品开始没人买了,就果断减仓。这不是“死扛”,是“跟着公司走”。
其次,炒股得“认怂”,不懂的坚决不碰。李伯从不去追热门赛道,2021年新能源炒得火热,身边有人赚了钱劝他跟风,他说“我连充电桩怎么用都不知道,哪敢买”;2023年AI概念爆火,他还是守着手里的家电和银行股。有人说他“保守”,但恰恰是这份保守帮他避开了不少坑——就像有人跟风买光伏股,没看懂行业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最后亏得血本无归。普通人炒股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以为“赚过钱就是自己有本事”,跟着消息乱折腾,最后把本金都搭进去。
最后,炒股是“闲钱游戏”,别把生活赌进去。李伯入市的45万是退休金里的闲钱,每月还有固定养老金,就算亏了也不影响生活。他从不用“急用的钱”炒股,更不会借钱入市。反观那些炒股亏得很惨的人,大多是把买房钱、看病钱都投了进去,股价一跌就慌了神,要么割肉要么加杠杆,最后越陷越深。李伯常说:“炒股先保证生活不受影响,心态才稳,心态稳了才能熬得住。”
给普通人的实在建议:不同情况,该怎么学李伯的法子?
李伯的逻辑不是“万能公式”,但能根据不同人群调整,不管你是哪种情况,都能找到适配的节奏:
如果你是刚工作的年轻人(20-30岁):可以学他的“长期思维”,但不用局限于高股息股。年轻人资金时间长,能承受一定波动,可以选自己熟悉的成长型公司(比如常用来的软件、常吃的品牌),跌的时候小仓位补,拿个3-5年,靠公司成长和复利赚钱。但千万别学网上“加杠杆炒短线”,闲钱投进去,跌了也不用慌着卖。
如果你是中年上班族(30-50岁):可以学他的“股息+成长”组合。拿一半资金买高股息的蓝筹股(比如银行、公用事业),每年分红能补贴家用;另一半资金买熟悉的成长股,赚长期上涨的钱。就像有人建仓医药基金,大跌大买小跌小买,靠行业周期轮动赚钱。关键是别频繁换股,中年人的时间精力有限,盯太多票容易乱。
如果你是快退休或已退休的长辈(50岁以上):直接照搬李伯的“攒股收息”法就行。只买本地的高股息股,股息率最好在5%以上,每年分红能当“第二份养老金”;跌了就用闲钱补点,涨了别贪多,股息率降了就减仓。千万别碰杠杆和陌生的热门股,稳稳当当拿分红,比啥都重要。
最后说句实在话:炒股的终极目标,是过好生活
李伯现在每天的日子特别规律:早上去公园打太极,上午去营业部坐半小时,看看持仓股的分红情况,下午去菜市场买菜,晚上帮儿子带孙子。炒股对他来说,不是“发财的工具”,是“养老的调剂”,账户里的钱再多,他也没换大房子,还是住着老小区的两居室,唯一的变化是给孙子报了更好的兴趣班,每年能和老伴去一趟旅游。
其实炒股本该是这样:不是追涨杀跌的焦虑,不是一夜暴富的幻想,是用闲钱和时间,慢慢给生活添点底气。李伯的140万背后,是6年不追涨、不杠杆、不瞎折腾的耐心,是“看懂再买、跌了不慌、赚了就拿”的清醒。
现在很多人炒股总想着“快富”,跟着消息乱买,亏了就骂市场,赚了就觉得自己是“股神”,最后折腾好几年啥也没落下。不如学学李伯的“慢功夫”,找几只熟牌子,盯着分红买,跌了补点仓,慢慢熬下去——说不定哪天回头看,也能攒下一笔扎实的“老来富”。
你现在手里的股票拿了多久了?是盯着股价涨跌,还是看分红情况?如果是闲钱炒股,你更愿意买熟悉的老牌子,还是追热门的新赛道?评论区聊聊,互相给点实在建议。
我是好运相伴,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