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绣花功夫 破解高额彩礼困局
更新时间:2025-09-26 08:06 浏览量:1
□北京大成(郑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河南省律师协会婚姻家事委员会主任 付丽
近年来,因彩礼返还与否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司法实践中,判断彩礼是否属于“高额”,尚无明确的参考标准,这折射出了彩礼问题的复杂性。
彩礼作为习俗,根植于当地的社会生活。当前,我国民法典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仅原则性构建了彩礼相关规定体系,彩礼是否返还及返还比例在审判实践中仍是一个难点。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比如是否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给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给付方的家庭经济状况、彩礼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嫁妆情况、是否长期共同生活、是否孕育子女等等。在司法实务中,法律赋予了法官更多自由裁量的权利,需要法官根据个案事实综合判断。
在涉彩礼案件中,常常存在举证难的情况。这是因为彩礼的给付通常具有特殊性,很多情况下是在相对私密的场合进行现金交付,没有要求对方出具收条等书面凭证,也缺乏第三方的有效见证,这就导致在纠纷发生时,给付方难以证明自己确实给付了彩礼及给付的具体金额;在恋爱期间,男女双方会有各种形式的资金往来和物品赠送行为,这些往来和赠送的性质有时难以准确界定;如果双方已经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接收彩礼的一方可能会主张彩礼已经用于婚后的共同生活,从而拒绝返还。
沟通协商、合理使用、保留证据,能够有效避免因彩礼问题发生纠纷。首先,彩礼金额应基于双方经济状况和当地习俗,通过充分沟通合理确定,避免因数额过高埋下隐患;在支付方式上,尽量通过银行转账并备注“彩礼”,以保留明确凭证;如果已举办婚礼但未办理结婚登记,应尽快补办结婚证;婚后,双方应就彩礼用途达成共识,并注意保留共同生活的证据。总之,多一分坦诚与规划,少一分争议与顾虑,有助于为婚姻营造更为稳固的基础。
整治高额彩礼,既要抓住彩礼本身,也要从制度环境上综合施策,逐步消除问题滋生蔓延的土壤。从党员带头婚事简办、集体婚礼倡导“零彩礼”,到建立相亲平台创新说媒方式、将彩礼标准写入村规民约,近年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引导婚俗新风的效果正逐渐显现。
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对彩礼的经济依赖;加强宣传引导,推广简约婚俗,淡化物质攀比,重构健康婚恋观;完善村规民约,涵养文明乡风……只有多下绣花功夫,才能推动彩礼回归本质,不再“价”高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