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为何能长红不衰?他用慢功夫诠释了演员的真正力量与时间沉淀
更新时间:2025-09-24 13:52 浏览量:1
范伟总让我想起这样一句话:“走路慢一点,但脚步踏实的人,终究会走得更远。”近几年,这位曾经在春晚上带给大家无数欢笑的演员,似乎已经从春晚舞台的记忆中走远,但却通过另一种方式以更深刻的姿态,重新被欣赏和认可。他在《漫长的季节》里饰演的“王响”角色,老年时的悲凉、中年时的倔强、青年时的青涩在一个人物身上让人看到了时间的重量。他似乎又一次提醒观众,好的演员不需要靠喧哗来获取目光,他们比的是耐心和沉着。
回过头再看范伟,原来他的“慢”是一种沉淀、一种选择。很多人以为这是一个“喜剧演员突然想转型”的故事,实际上,这条路他彩排了一辈子。
大家还记得吗?在范伟的职业生涯开始时,他不过是一个地方艺术团里普通的“文艺青年”。为了进团,为了在众多同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连续几个月骑自行车每天往返几十公里,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不断磨练自己的基本功。而等到了合作赵本山的《刘老根》时期,范伟终于因为“药匣子”这个角色让更多观众记住了自己,可喜剧带来的影响是什么呢?他那张天生幽默的脸,后来成了某种局限。他演什么,观众笑什么,一旦尝试去突破喜剧的位置,就会有人说:“不搞笑了,没什么看点。”
劣势真的劣势吗?范伟很快用《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丁务源”给观众上了一课。那场饭桌戏,所有的情绪几乎人人看得懂,但要说清楚这人物在笑什么,又很难解释清楚。他是狡猾,是镇定,还是所谓的“揣着明白装糊涂”?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理解。但理解背后,他们的评论一点都没分歧,都在说:这是真功夫。
这种真功夫,在范伟的表演中是润物细无声的。从《不成问题的问题》到《漫长的季节》,他仿佛更娴熟地掌握了如何在镜头面前藏起自己的表演,仿佛不经意间让人相信那真的是生活里的某个叔叔或者爸爸。在演绎“王响”这个角色时,他通过眼神、语调、肢体动作层层递进,从年轻到年老,跌宕起伏却丝毫不突兀。有人说,看范伟的表演是一种治愈,因为他让我知道,很多生活中的复杂情绪其实并不需要靠喊,不需要靠大悲大喜来表达。
从“家喻户晓”到“专业演员”,范伟走的是一条涓涓细流的路。但这其实并不容易。即使是更年轻一代的实力派演员们,在转型时也免不了被流量时代的规则裹挟。比如张颂文,他饰演的《狂飙》里的高启强,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但在爆红之前,这位被称为“踏实演技派”的演员也曾默默无闻了许多年。张颂文跟范伟之间似乎有某种共同的基因,他们对表演的坚持与热爱,让他们最终能熬出成果。
相对比之下,当流量明星们试图从偶像转换到实力派演员的时候,方式往往显得有些急躁。譬如杨幂在《三生三世》之后尝试的某些电影和剧情片,因为审美惯性,大众一时难以接受一个偶像剧演员突然挑战复杂角色,这种转型道路上的撞墙,多少也反衬出范伟“慢而稳”的珍贵。而这种渐进式的转型,或多或少回应了当下观众的变化——我们开始从娱乐转向细腻,从浮夸转向真实。小人物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才不仅仅因为故事本身,也因为演员用心还原了生活的原貌。
范伟早年在接受采访时曾直言:“拿奖很开心,但好活儿不一定都能拿奖。”这不是谦虚,而是某种清醒。他没有被人潮裹挟,甚至没有像多数演员一样,紧紧抓住曾经赢得过的掌声不放。他曾经说过,自己和赵本山合作的那些岁月,常常因为节目质量争吵,但因为那种坦诚的竞技,他们成了不可替代的彼此。这大概也解释了范伟的心态——为好东西争,为观众争,即便这条路走得慢,他相信好作品自有自己的方式与人相遇。
如今,回头看《漫长的季节》的成功,观众在屏幕前哭得稀里哗啦,他站在颁奖台上说着“大家喜欢就好”,平静得好像成全了别人,也终于成全了自己。有时候想,这样的人生反而简单得幸福:不论多少人对他笑过、质疑过、又敬佩了,他始终站在自己的节奏里,等潮水来了,再站定和它并肩。
范伟演戏也许就是这样,像树,一年年长得慢,但年轮一圈圈变得厚实。他把每一个人可能经历的悲喜变成时间的味道,种在了观众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