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保护、高科技支撑、遍寻老匠人和老手艺……上海城市更新优质项目背后藏着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24 16:45 浏览量:1
在今天举行的首届城市更新发展大会上,历经多轮严格筛选,根据创新性、示范性、实效性、公众参与度与满意度和可持续性,42个项目获评优质项目,充分展现上海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居环境提升方面的成果。劳动报记者了解到,这些项目从各个角度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
分级保护改造,造就城市公共新空间
武夷路1号块城市更新项目,位于武夷路320弄附近。地块内包含多个时期、不同类型和形制的建筑,建筑密度高达75%。有三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受现代主义影响的花园洋房,以及六七十年代的上海第一水泵厂的厂房及后期的改扩建。
改造后充满时尚感和烟火气的武夷路1号块项目 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
历史留下了丰厚的建筑遗迹,同时也造就了无序堆砌的空间现状。在启动更新计划之前,这里曾容纳了美加乐农贸市场及江苏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低能级的功能业态早已无法跟上武夷路所处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发展势头。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接手该项目后,针对不同年代和风格的建筑进行甄别,采取四级分级保护改造的策略,即拆除重建、修缮、再生性改造与既有建筑更新。同时项目以社区共享为出发点的公共空间营造:通过慢行成网、节点塑造、立体串联与脉络疏通串联起丰富的节点空间,勾连室内外场所,激发地块的活力。该项目建成后成为相对拥挤的武夷路上一处向腹地延申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闲逛的好去处。
高科技支撑,确保城市更新有的放矢
城市更新实现的背后,离不开高科技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和保障。
位于浦东新区临沂北路上的东樱花苑住宅小区,由两栋90年代建成的28层老旧公寓组成。这个项目原本的两栋高层都有各自的地下车库,停车位总数只有250个,且两个地库都是独立的,相互不联通,使用起来也不方便。
东樱花苑 主办方供图
上海建科建筑设计院和建工七建的设计施工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对地下空间进行了系统性的重新设计开发,利用场地内原来无地下室的区域,开挖扩建了地下两层车库,并和原来的两个独立车库连起来,形成了一个整体,完成后停车位达到了435个,实现了户型数和车位数 1比1.2的要求。
项目新的基坑开挖约10米,原有地库埋深大约7.4米,新的基坑比原有地库还低2.6米,所以与传统项目不同的是,本项目基坑需要做外部和内部双重围护,内部围护主要就是用于保护原有大楼的稳定性,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实施监测原有大楼的变形、沉降数据,确保整个项目的安全可靠。
而在静安区张园一期工程中,面对窄弄堂作业,设计施工团队研发的迷你桩机、小型挖土机器人;用432个步覆式机器人完成7500吨建筑群平移……其中无一不是以高科技作为支撑。
遍寻匠人,最大限度予以还原老建筑风貌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修旧如旧是绕不开的难点,技艺的流失、建材的复刻都可能遇到难题。
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核心地段的南昌路与茂名南路交汇处,汇集了南昌大楼、钟和公寓及淮海坊一期三个历史保护建筑住宅项目,构建成了一个“最美街角”。
最美街角俯拍 主办方供图
南昌大楼、钟和公寓及淮海坊为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典型老公寓与里弄住宅,上海永业企业有限公司项目团队以“原工艺、原风貌”复原为目标开展创新攻关:通过历史图纸与科学分析精准定位原砖参数;修复团队查阅历史图纸,采用传统水磨石工艺复原天花线脚;淮海坊一期的铸铁壁炉装饰细节参照原始图纸最大限度予以还原。
面对南昌大楼外立面釉面砖绝版的难题跨省寻访,在江苏宜兴找到掌握古法烧制技艺的匠人,历经数十次试验,成功复刻出与原砖色泽、质感、花纹高度一致的新釉面砖,在尺寸、肌理和耐久性上均通过专家评审。这一实践坚持以匠心还原历史风貌,拒绝简单替代,为上海历史建筑外墙修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述武夷路1号地块项目中,设计师坚持采用水刷石与拉毛涂料,以恢复老建筑特有的肌理与温度。然而这类手工艺已在当下市场日渐式微,施工队伍普遍缺乏经验。为此,业主多方寻访,终于找到几位仍掌握此类技艺的老师傅,他们携数十载经验重返施工现场,以纯手工方式一点点打磨、一遍遍喷涂,将时光沉淀的质感重新赋予建筑外表。
头图为武夷路1号块项目 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