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彪楷书很不简单,不刻意工整,却处处见功夫
更新时间:2025-09-23 06:48 浏览量:1
刘洪彪的楷书确实打破了传统规整的“馆阁体”印象,“涩行鳞进”的笔法更是其核心亮点,越品越有层次。
刘洪彪的楷书绝非无源之水。他的“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他的楷书深得北魏墓志、摩崖石刻的精髓,尤其是《张猛龙碑》、《爨宝子碑》等,笔画方峻、结构奇崛、意态豪迈。这为他楷书的“骨”与“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巧妙地将篆书的圆劲和隶书的波磔感融入楷书。许多笔画看似楷法,实则起收笔是隶意,行笔是中锋篆籀的绞转,这使得线条饱满、浑厚、富有弹性,而不是扁薄平滑的。 他对古代民间抄经、砖文、瓦当等文字也有深入研究,从中汲取了天真烂漫、不拘一格的趣味,打破了唐楷过于程式化的束缚。
刘洪彪的楷书核心亮点是 “涩行鳞进”, “涩行” 指的是行笔时的一种阻力感。他不是一滑而过,而是通过腕力的控制,让笔锋与纸面产生一种摩擦感,仿佛逆水行舟。这种笔法来源于古人所说的“屋漏痕”,追求的是线条的沉着、力度和内在的张力。看他的笔画,能感觉到笔在纸上是“啃”进去的,力透纸背。
“鳞进” 这形容的是行笔过程中的微妙波动和节奏变化。就像鱼鳞层层相叠,前进时并非直线,而有细微的起伏顿挫。体现在笔画上,就是线条边缘不光滑,时有“毛涩”之感,内部墨色也有浓淡枯湿的细微变化。这不仅是技术,更是呼吸和情感的节奏,让静止的笔画充满了动感。
“涩行鳞进”的最终效果,就是让每一根线条都耐看、耐品。它不讨好、不甜媚,有一种苍劲、老辣、雄强的“金石气”,仿佛经历了千年风雨的蚀刻,百看不厌。
总得说来, 刘洪彪先生的楷书是将北碑的雄强、篆隶的古拙、民间书风的趣味,以及个人强大的控制力与情感宣泄完美结合的产物。它不是为了“好看”而写的标准字,而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充满了力量、节奏和深刻的传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