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力到功夫还需要什么?传统武术与西方搏击间的优劣态势对比,从李小龙的功夫谈起
更新时间:2025-09-22 12:36 浏览量:1
功夫一词,经李小龙先生奉献给全世界,英文名叫“Kungfu”,李小龙先生对功夫的理解,已经远超技艺本身,赋予了功夫更深层次的哲学内涵与道德价值观。他认为功夫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对抗,更是一种心灵的修炼和自我表达的方式。通过功夫的修炼,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因而,从某种角度而言,拳术只是功夫的一部分。
要从武术上升到功夫层面,必须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功力与格斗。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功夫包括功力,但功力并不能代表格斗。功力与格斗能相结合训练,才能实现功夫的基本要求,那就是对抗。虽然,功夫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对抗,但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反观之下,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传统武术训练,多数是套路的训练,这种套路的训练在一定上强化可以提高训练者的功力;但与真正的实战格斗还是两码事。
实战功夫需要功力,更需要格斗的体系训练;没有经过格斗体系训练的,仅仅依靠所谓的功力是很难在实战中有所表现的,胜出更难。
比如,太极拳界的推手在同门中训练听劲与应变,检验内劲与发放是可以的;但在一定速度与强度的格斗环境中,却是无法实现对抗胜出的。
所以,真正追求实战功夫的人,对于格斗训练是必须的一关。
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在今天会被现代搏击边缘化?
这其实,并不是今天练传统武术的人不行了,也不是传承断代的问题;而是中国传统拳术武术与西方拳击搏击的思想,本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思想且对当今的传武习练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传统武术是“杀人技”,是古代战场的“必杀技”,我是不太赞成这一观点的。
我们都知道,自古战场靠得不是拳拳到肉,而是弓箭火炮在先,实在不行的话,也是刀剑相刃。
从最早的武舞,武艺到今天的武术,受传统中庸文化思想的影响,可以说中国传统练武人的骨子里、就不是想如何去主动打倒对方,而是如何威慑对方,让其不敢轻易就犯。
于是,“功力”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譬如双方遇到争斗时,如来个劈砖锁喉、飞刀震枪之类的可能会给对方产生一定的威慑。
拼拳头,是不得已而为之。
能威慑对方,就不需要拳来腿往,这样省事不费力。
所以,无论是江湖民间,还是现代小说,我们总能听到飞檐走壁、隔山打牛、行千里脚不湿之类的传奇记述。
所有这些,都是功力二字的化合作用。
反之,西方拳击搏击则不是,他们是直接开干,“直勾摆”直接上,要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倒地不起才住手。
于是,这种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差异,形成了东方武者非常注重功力训练;而西方武者则非常注重实战格斗。
有人说,古代的练武人很能打,我看也未必,大家看看民国时期的几次国术大赛成绩就知道了。
在当今的武风之下,我认为两者能完美结合是最好的;但都有偏颇一方的感觉。我们不能说传统武术不行,也不能说西方拳击现代格斗就不好。
取长补短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练太极拳的人偏好于套路、器械和推手;有的甚至天真以为推手有两下子就能实战;如真如此,雷公马师就不会擂台倒地了。这都是由于他们弱于格斗训练的缘故。
同样的道理,那些练现代搏击、西方拳击的;在内功修为、身心调养方面肯定则要弱些。平时超强度的训练也会造成身体透支;如他们能练练传统武术的桩功、套路之类的也不是什么坏事。
所以我一直认为,传统武术与现代搏击之间有相互学习的地方;现代格斗的体系训练,科学训练与营养管理等就值得传统武术人借鉴;同样,传统武术的内功筑基,身心调养更值得现代搏击吸收。
当然,现实的窘境是,谁也不服谁,谁也看不起谁。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多数传统武术人上不了擂台,天天这样内功那样意气的,咋个临场发挥都是不顶用。
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方面还就是我前头讲的那样,很多传武人根本就没练过格斗训练,紧靠一点点功力是很难应付实战中的对抗的。
另外,由于太多的传武人根本就没有练出老祖宗身上的东西出来,什么气啊内功的根本就没有,所以对于擅长擂台对抗的现代搏击者而言,基本上是无效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只有不能打的人,没有不能打的拳术。如要追求功夫,既要练好功力,也要练好格斗,更要修好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