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扒不知道一扒吓一跳!原来少林寺这么挣钱,难怪释永信生活奢靡
更新时间:2025-09-21 21:25 浏览量:2
文 | 锐闻
编辑 | 锐闻
提到少林寺,现在很多人先想到的不是晨钟暮鼓的禅意、行云流水的功夫,而是它遍地开花的生意。
卖禅茶素饼到拍“开光手机号”,从海外买地建度假村到告服装品牌侵权,但最近释永信因涉嫌刑事犯罪被调查的消息,又让这座千年古刹的商业化之路再成焦点。
那问题来了,这个把少林寺从十几人小庙做成“商业体”的住持,到底把商业化玩到了什么程度?
唐王李世民奠定少林寺的历史地位,金庸用武侠小说让它火遍华人世界,李连杰靠电影让“少林功夫”走向全球。
但要是把时间缩到最近20年,释永信的影响显然更直接,他的履历里总写着“将少林寺从十几人和20多亩地的小庙,发展成集团性组织”。
听起来像个创业故事,但伴随这份“励志”的,是近30年里从未断过的举报、投诉和花边新闻。
过去每次调查,他都能平安过关,可这一次,少林寺的通告明明白白写着:他涉嫌挪用资金、违反戒律、有私生子,正接受多部门联合调查。
即便如此,外界也没觉得意外,毕竟这些年,少林寺的商业化早已超出了大家对“寺庙”的认知。
少林寺的商业化,从根上就是释永信带起来的,他的商业嗅觉放在当年,比很多企业家都敏锐。
1984年他刚当住持,就盯上了1982年《少林寺》电影的热度,当年这部电影的火爆程度相当炸裂,影院场场爆满,看完想上山学武的人能排到山门口。
释永信直接组建武僧团,借着这波余威全国巡演,把“少林功夫”从寺庙里的修行,变成了能“走出去赚钱”的表演。
到了1997年,国内没几个人懂互联网,连阿里巴巴都还没影,释永信又搞了个“破天荒”:建少林寺官方网站。
更绝的是,他靠公开《易筋经》引流,这本在民间一直披着“武功秘籍”神秘外衣的书,一公开就勾起全球网友的好奇,半年时间官网就累计了5万海外访问量。
现在看这是常规的“流量玩法”,但在20多年前,能想到用“武功秘籍”给官网涨粉,这份眼光确实不一般。
1998年,他又成了佛教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专门卖少林禅茶和少林素饼。
在此之前,寺庙大多靠香客捐香火钱过活,是“被动等钱来”,而释永信直接把“少林”的名号,变成了能生产商品的品牌,从这开始,少林寺的商业化就像开了闸,再也收不住了。
之后的操作更是一环接一环:先办“少林书局”,不光出《少林功夫史》这种学术书,还印《少林武功入门》这类通俗读物,最高发行量能到50万册。
后来他还把“少林文化”变成了能捧在手里读的“畅销书”,再开“少林药局”,卖少林活络膏、灵芝茶、保健酒,单价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
2019年销售额直接突破8000万元,成了中医药领域的“网红品牌”,要知道,现在寺庙做周边不新鲜。
但不得不说,十几年前就能把“禅武养生”的概念,落地成能卖爆的保健产品,释永信这步棋走得确实超前。
就连“香”这种传统用品,他都能做出新花样:创办少林香堂,推出禅风、禅心系列禅香,靠着“少林禅意”的标签,直接成了爆款。
到2008年互联网大潮来临时,少林寺又跟上节奏,在淘宝开了家叫“少林欢喜地”的店,卖佛教用品、武术装备,把生意做到了线上。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释永信还把“少林IP”的价值挖得底朝天:给网络游戏授权少林元素,帮电影做武术指导,甚至跟第三方合作搞“少林音乐”。
最离谱的是“给号码开光”,2006年11月联通在郑州推153号段,就是释永信亲自主持开光仪式。
10个特殊号码最后拍出32.15万元,其中4个8结尾的号码,单就卖了8.1万元,成了当时的“标王”。
当时有媒体质疑这是商业炒作,但少林寺说“这是慈善拍卖”,还称“只要出于善心,不用管外界评价”。
不管性质如何,这步操作其实是把“少林开光”的宗教价值,直接变成了能衡量的商业价值,从这之后,大家才慢慢意识到,“少林”早就不是单纯的寺庙名号了。
释永信显然也清楚“少林IP”的含金量,他一口气注册了包括“南少林”“少林印象”“少林生活”在内的多领域商标,还专门成立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来管这些商标。
截至2022年,少林寺申请的商标多达706个,覆盖餐饮、珠宝、服装,甚至连“饲料”领域都没放过,这操作像极了迪士尼,谁想蹭“少林”的热度,先得掂量掂量会不会侵权。
2020年服装品牌森马就栽过跟头:推出的国风产品上,胸口樱花处印了“少林”和“空腹”,结果直接收到少林寺的法务警告,最后只能下架产品。
还有周星驰的《少林足球》,据王晶说,就因为用了“少林”两个字,想在内地上映就得给少林寺交版权费。
但周星驰的公司既不付钱也不更名,最后只能放弃内地市场,这两个案例一出来,没人再敢随便碰“少林IP”了。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生意”,释永信还悄悄布局了投资、托管和地产,他拿下云南昆明官渡寺的托管权。
2015年又开始海外扩张,花1950万元在澳大利亚买地,建禅修中心和度假村,现在海外已经有60多个少林文化中心。
这些中心不只是教功夫,还搞会员制:普通会员年费300美元,能学基础武术;VIP会员年费2000美元,据海外媒体报道,光美国洛杉矶一个中心,每年会员收入就超过300万美元。
加上外国弟子的学费和全球巡演收入,这部分能占到少林寺总收入的30%,等于把国内的“商业模式”,成功复制到了海外。
2022年,他又盯上了地产,联合房企花4.52亿元拿下郑州一块地,进军商业地产。
虽然2024年少林寺已经退出股东序列,但这个项目的估值已经翻了倍,从寺庙到地产,少林寺的商业版图越扩越大。
面对这些争议,释永信总说“不是为了赚钱,少林寺门票收入够僧人开销,这么做是为了光大佛教事业”,还称自己月薪只有700元。
但这说法早被质疑过:2015年,他的弟子施延武实名举报,说他有私生女、双户口,还侵占公款。
虽然调查组最后澄清部分举报不实,但少林寺“财务不透明”的问题还是露了馅,比如那个管着700多个商标的“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
作为少林寺最大的“钱袋子”,当时80%的股权是由释永信的关联人代持的。
所以2015年的时候,“方丈变老板”的质疑声铺天盖地,后来这些股权虽然转归少林寺,但信任裂痕已经留下。
更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举报事件后,少林寺旗下公司出现了一波“注销潮”:嵩山少林寺投资的5家公司里,2家注销;少林无形资产管理公司对外投资的14家公司,13家没了。
最后只剩“少林欢喜地”还在运营;连释永信名下的网络工程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公路开发公司,也全成了注销或吊销状态。
这波操作,与其说是“收缩业务”,不如说是在梳理那些“见不得光”的资产,毕竟之前的商业布局太复杂,藏的问题可能比大家想的还多。
即便如此,从公开信息看,少林寺现在依然能赚钱,但这些钱不是少林寺独得,地方政府也要分一杯羹。
2009年12月,少林寺和嵩山管委会签了协议:门票收入由管委会统一管理,每人次分给少林寺30元。
可到2013年年底,少林寺连5000万元的分成款都没拿到,只能把管委会告上法庭,官司打得很低调,佛门内外都不想闹大。
现在释永信被查,回头看他掌舵的这几十年,少林寺确实从一个靠香火度日的小庙,变成了覆盖商标、地产、海外业务的“商业体”,“少林”的品牌价值被挖到了极致。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当寺庙开始谈商标侵权、搞地产投资、拍“开光手机号”,它还能保留多少“禅意”?
或许这次事件,会让少林寺重新思考“禅”与“商”的边界。
毕竟在大家心里,少林寺不该只是个赚钱的“商业IP”,更该是承载着功夫文化、禅修精神的地方。
未来这些700多个商标、海外的文化中心、上亿的收入会怎么管?商业化的脚步会不会慢下来?
这些答案,可能比释永信本人的结局更值得关注,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记忆里的少林寺,到底能不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