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老二:用“笨功夫”守住舌尖上的乡愁
更新时间:2025-09-21 09:14 浏览量:1
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正阳11道街北,一家挂着“御香农家宴”牌匾的店铺里,酸菜汤的香气裹挟着烤辣椒的烟火气,飘出老式铁锅的氤氲。老板隋老二正蹲在灶台前,用长筷翻动着咕嘟冒泡的大骨汤,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那是2000年她在哈尔滨包子铺揉面时拍下的,背景里模糊的“450元工资单”与眼前600平方米的店堂形成鲜明对比。
从“面案学徒”到“掌勺掌柜”:一碗酸菜汤里的二十年
15岁辍学打工时,隋老二不会想到,未来自己会与“酸菜”较上一辈子的劲。在哈尔滨某包子铺,她每天凌晨3点起床揉面,寒冬腊月里手指冻得通红,却硬是靠“死磕”面团发酵的火候,成了店里最年轻的“面案师傅”。2008年,她揣着攒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从后厨帮工干到前厅经理,把哈尔滨餐饮业的标准化流程带回了小城。
“那时候总琢磨,为啥东北菜总被说‘土气’?咱的地道滋味为啥传不开?”隋老二摸着案板上新磨的菜刀,眼里闪着光。2019年,她抵押了房子,在正阳街盘下600平方米的旧厂房,改造成融合东北熏酱与川湘风味的“御香农家宴”。开业当天,她特意在门口支起一口直径两米的大铁锅,现熬酸菜汤免费供应。“酸菜汤管够,但良心不能打折。”她说。
“一块油饼”的生意经:用笨办法对抗内卷
在餐饮业“流量为王”的当下,隋老二却坚持“笨功夫”。店内最便宜的菜品是一元一张的小油饼,每天限量300张,需排队半小时;酸菜汤用猪骨与东北酸菜文火熬制8小时,成本比成品汤高出一倍;就连包间也以“大碴粥”“酸菜粉”命名,墙上贴着老照片讲述食材故事。
“有人劝我搞套餐捆绑、会员充值,可咱不能让乡亲们觉得吃饭像算账。”隋老二指着墙上“明厨亮灶”的监控屏说。去年冬天,一位外地游客带着肠胃炎的母亲来店,连喝三碗热汤后病情缓解,临走时塞给她一袋土特产:“你们这汤,比药还管用。”
扎根乡土的“新农人”:餐饮是连接土地的桥
在隋老二的菜单上,七成食材来自本地农户。她与周边20多个村屯签订直供协议,将“小园菜”“溜达鸡”变成餐桌上的时令菜。去年,她联合村民成立合作社,把滞销的黏玉米加工成真空包装的“农家宴伴手礼”,春节前卖出3000多份。
“餐饮不是生意,是带着烟火气的乡愁。”这句话被刻在店门口的木牌上。如今,“御香农家宴”成了安达的“新地标”:新人选择在这里办婚宴,企业团建来此学包饺子,连周边村屯的老人也常来“赶饭场”。店里的老顾客王大姐感慨:“在这儿吃饭,就像回到小时候的农家院。”
在“内卷”中寻找答案:小店经济的韧性密码
面对餐饮行业“三高一低”的困境,隋老二交出了一份特别的答卷:2024年,店铺营收逆势增长18%,顾客回头率达65%。她的秘诀朴素得令人意外——“把客人当自家人”。员工们记得,疫情期间店里免费为医护人员送餐,隋老二凌晨三点起来熬粥;农忙时节,他带着厨师下乡帮老乡收苞米,换来一筐筐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
“餐饮人得有点‘轴’劲。”隋老二说。如今,她的手机里存着2000多位顾客的生日信息,每年冬至都会给环卫工人送酸菜饺子。在流量与情怀的博弈中,这个东北女生用二十年时间验证了一个真理:真诚,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记者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