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少林寺原住持释永信案新进展:又有多人被带走协助调查,名单曝出

更新时间:2025-09-19 17:57  浏览量:1

提及嵩山少林寺,多数人会想到禅宗祖庭的千年底蕴、刚劲有力的少林功夫,以及那方承载着佛教文化与历史记忆的清净之地。然而近期,这座古老寺院因原住持释永信的涉案调查,再次被推至舆论聚光灯下,宗教戒律、寺院管理与商业运作的边界问题,也随之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

据河南省佛教协会此前披露的信息,释永信(原名刘应成)被指涉嫌刑事犯罪,涉及挪用、侵占寺院项目资金及资产,同时还存在严重违反佛教戒律的行为——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女。这份通报中“目无国法、罔顾教规”“六根不净、追名逐利”的表述,与公众印象中少林住持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

据9月19日的媒体报道称,随着调查的推进,又有多名与释永信关联紧密的人员陆续被带走协助调查。其中包括他的直系亲属赵某某,此人此前借助登封当地官员牛某某的协调,得以任职于登封市某行政部门办公室主任岗位,目前,赵、牛二人均已接受调查。此外,协助调查名单中还有少林寺核心企业的负责人钱某某、黄某某、刘某某,以及曾负责少林酒店的李某、当地建筑商崔某某、原少林药局负责人等,这些人都是释永信主导的商业团队核心成员,他们的涉案,让事件与少林寺多年来的商业化路径深度绑定。

回溯释永信执掌少林寺的数十年,他推动的寺院发展模式始终伴随着争议。从上世纪80年代末全面主持寺院事务开始,他带领少林寺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寺院的发展道路:推动功夫表演走向世界,布局数百项商标注册(覆盖衣食住行乃至数字文创领域),成立关联实业公司参与旅游、餐饮、影视等产业运作,甚至在海外开设上百家文化交流中心。这种“少林模式”让古老的功夫文化被更多人知晓,也让寺院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过度商业化的倾向,也让“佛门清净地”的属性不断受到质疑。

按照我国《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的所有收入需纳入单位统一账户管理,严禁个人私自侵占、挪用,少林寺作为全国重点宗教场所,本应严格遵守这一规范。但从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释永信主导的商业团队在运作过程中,似乎突破了寺院资产监管的边界,此次多名企业负责人被牵连调查,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事件曝光后,网络上的讨论多聚焦于理性探讨,未出现极端情绪宣泄。有网友从宗教本质出发感慨:“少林本该是僧人潜心修行、弘扬佛法的地方,搞太多商业项目,难免让清净之地沾染上铜臭味,希望这次调查能让寺院回归初心。”也有人关注商业运作的尺度问题:“传播文化不一定要靠卖产品、开公司,过度商业化只会模糊宗教与企业的边界,最终反噬文化本身。”

针对调查本身,不少网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住持还是普通人,涉嫌违法就该一查到底,用证据说话,既不能因为‘少林’的名头从轻,也不能盲目定罪。”还有人从制度层面提出建议:“这次事件暴露了宗教场所资产监管的漏洞,应该借此完善相关规则,明确寺院商业化的红线在哪,避免再出现类似问题。”

也有部分网友保持了客观中立的态度,提到:“不可否认,释永信让少林功夫走向国际是事实,但功过不能相抵,要是真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处理是必然的。”这种区分功过、尊重法律的观点,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

截至目前,相关调查仍在推进中,释永信本人及涉案人员的具体责任尚未有最终定论。但无论结果如何,这起事件都为宗教界敲响了警钟:宗教场所的发展,必须守住法律与戒律的双重底线,商业化只能是服务文化传承的手段,而非目的。对于少林寺而言,唯有在合规框架内守护好千年文化积淀,才能让禅宗智慧与少林精神真正得以延续,而非在争议中消耗公众的信任。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