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红剧场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综艺戏曲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下足“绣花”功夫 看常州老城厢如何“破茧重生”

更新时间:2025-09-19 16:40  浏览量:1

央广网常州9月19日消息(记者顾炀威 见习记者李婕)夏末的常州钟楼,暑气仍浓,却挡不住老城区的鲜活气息。老人们在新修的凉亭里唠着家常,油罐公园内年轻人举着相机打卡,亚细亚影视城里的商铺灯光亮起映得夜空璀璨……

2019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更新”概念,2025年更是明确将其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抓手,重点推进老旧城区改造。

钟楼区住建局副局长、区城市更新推进管理中心副主任谢宇介绍,2020年,钟楼正式启动老城厢复兴发展工作,围绕守住文化根脉、焕发中心活力、回应民生期盼三大目标,不搞大拆大建,下足“绣花功夫”,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度、深度与活力的老城焕新之路。

老旧小区“破茧记” 从积水漫屋到幸福满院

“以前夏天下大雨,家里能进水半尺深,走路得蹚水,管道老得一震就破。”站在西新桥二村新修的人行道上,72岁的徐留成笑着告诉记者,他已经在这个小区住了三十多年。这座始建于1985年的小区,曾是荷花池街道出了名的老旧“难题区”:117栋楼、226个单元、2710户居民,面临着屋面漏水、雨污混流、道路坑洼、乱停乱放的“老大难”,甚至消防通道常被挤占,居民出行都得绕着走。

改造后的西新桥二村(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婕 摄)

2023年,西新桥二村被纳入荷花池街道老旧小区改造四期项目,改造就此展开。施工队不仅给外墙涂上了保温层、给屋面补上了防水层,还重新铺设了雨污管网,把以前“没头没尾”的煤气管、水管规整入户;乱停放的区域被改造成停车位,坑洼的土路换成了彩色道板。

改造过程中也难免有小插曲。一次施工时,老旧的铸铁水管被碰破,水柱冒得有一人高,正值中午做饭时间,不少居民家断了水。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施工队,最终定下错峰抢修方案:等过完居民用水高峰期,再关闭阀门施工,还特意提前在网格群通知,晚高峰洗澡前一定恢复供水。

如今的西新桥二村,不仅环境焕新,还摸索出了“阳光信托”物业治理模式,居民不用出一分钱物业费。小区把新增的停车位对外出租,本地车辆每月100元,外来车辆1小时内免费,超出后计费,这笔收入用来聘请物业公司负责卫生清扫、设施维护。“以前卫生靠自己扫,现在一周有人来打扫三次。”徐留成看着社区公示的账目,每一笔收入、支出都写得清清楚楚,“社区还每年为居民办10件好事。去年用结余的钱给考上好大学的孩子发了奖励,重阳节还送了重阳糕,我们老百姓心里亮堂。”

油罐公园“变身记” 工业遗存里的“青春密码”

沿着京杭大运河南岸的玉兰森林廊道漫步,四座银灰色的圆柱形油罐格外显眼——这里是常州大运河油罐公园,曾是常州石油五星桥油库的储罐区,如今成了江苏首个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也是年轻人追捧的网红打卡地。尽管是炎热的中午,记者看到仍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这里玩耍。

改造后的油罐公园(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我们去年一年客流量超五十万人次,节假日一天能有三到四万人,目前雨季人流量少一些,也有三千到四千人。”常州本土品牌棉仓的线下负责人沈志丽,每天都会在油罐内的门店里接待客人。2022年,棉仓看中了这片工业遗存的独特性,投入近3000万元改造四座油罐,“我们想做非侵入式改造,不破坏油罐的原有结构,让老建筑能‘说话’。”

走进油罐内部,工业风与文艺感扑面而来。三号罐是女装区,四号罐是男装区,罐壁上保留着当年的管道痕迹,地面用红砖铺就,“这种红色是特意选的,致敬运河船边斑驳的锈迹。”沈志丽指着一条由油罐切割下来的铁皮做成的走廊说,不少顾客会在这里拍照,“有上海、北京的游客专门来,说想看看能买衣服的油罐。”

油罐公园的“火”,不仅因为颜值,更因为它承载了老常州的记忆。“小时候我在运河边长大,这四座油罐就是地标,方便水路运输。”沈志丽说,前段时间电视剧《北上》热播,讲的就是运河边的成长故事,不少老常州人来这里打卡。

如今,公园还增设了集装箱驿站、下沉音乐广场、滨水休闲区,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在这里交融,工业遗存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成了能触摸、能体验的文化载体。

亚细亚影视城“重生记” 地标唤醒夜经济

“1991年亚细亚开业时,那可是亚洲第一的娱乐综合体。全国第一家5A级多厅影院、江苏第一个德国保龄球跑道、全市第一家温泉游泳池,还有红与黑歌舞厅、卡萨布兰卡咖啡厅,那时候来这儿玩,是件特别洋气的事。”说起亚细亚影视城的过往,常州亚细亚影视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志庆十分自豪。这座位于怀德北路29号的建筑,见证了常州35年的文化变迁,也经历过衰败的低谷——因业态老旧、管理问题,除了影院还在营业外,其他区域大多闲置。

2022年下半年,亚细亚影视城启动第三次改造。“这次改造,我们不仅要找回老常州的文化记忆,还要打造新的年轻人喜爱的夜生活集聚区。”杨志庆介绍,此次改造保留了建筑原有的轮廓和高度,更新了外墙材料,内部则增设了亚细亚影史馆、城市展厅、大运河文化直播间等,还引入了6家不同类型的餐饮和多家文化娱乐业态——运动酒吧、音乐餐吧、轰趴馆、livehouse,“晚上十点以后,想找个位置都难,大厅里全在排队。”

亚细亚影视城(央广网发 刘剑忠 摄)

如今的亚细亚,不仅是电影院,更是一个文化综合体。长三角最大的LED放映屏,让观影体验升级;VR体验区里,《法老的宝藏》沉浸式游戏已经投入运营,游客可以化身探险者互动闯关。“改造前,自营收入约1000万元,现在已达3000万元。今年年底,所有租赁商户的营收预计能达2.8亿元。”杨志庆说。

大庙弄“潮玩记” 民国街巷里的乡愁与活力

大庙弄片区位于常州老城厢中心区域,旧时常州府的城隍庙就坐落于此,承载着老常州的烟火气。近年来,随着城市向外拓展,这个曾经人流如织的商业中心逐渐衰落。

2021年,大庙弄片区改造启动,采用民国风设计,保留了街巷原有肌理,又加入现代化设施,打造集历史文化、时尚购物、休闲娱乐、文创非遗于一体的特色街区。2024年5月18日,改造后的大庙弄正式开街,目前已入驻25家商户,既有常州老字号餐饮,也有文创手作店、潮流小店。

大庙弄街区(央广网发 常州市钟楼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拒绝同质化业态,要的是老味道和新潮流的碰撞。”荷花池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吴志明介绍,街区每月会举办两场以上文化活动,“老字号奇妙夜”让市民重温童年味道,“非遗养生季”让手艺人现场展示技艺,“你好北大街”主题活动则唤起老常州的记忆。今年苏超开赛以来,大庙弄还成了场外观赛点,常州队比赛时,大屏幕一摆,板凳一放,几百个球迷聚在一起呐喊,氛围热烈,不少路过的人也会停下来看。

为了吸引年轻人,大庙弄还打造了“青年里”IP,设置青年创业孵化空间、派对场地,定期举办青年市集、脱口秀演出。

如今的大庙弄,不仅人流量每月比改造前增加2万人次,还联动周边的瞿秋白纪念馆、中山纪念堂开展红色教育,形成文旅合力。“改造不是把老街区推倒重来,而是让它‘活’起来。”吴志明说,大庙弄的目标是“让传统潮起来,让青年聚起来”,在留住乡愁的同时,成为老城厢的活力引擎。

常州钟楼区的老城厢改造,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一次有机更新。它尊重居民的需求,保留城市的记忆,激发空间的活力,让老城厢在时代变迁中,既守住了“根”与“魂”,又长出了“新”与“潮”。

五年来,钟楼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累计改造90个老旧小区,完成52条道路综合提升,推动大庙弄、亚细亚影城、三堡街等文商旅融合项目焕新亮相,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从工业遗存“沉睡”到文化地标“觉醒”的跨越。

下一步,钟楼区将抓住中央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契机,加快试点、放大规模、稳妥科学推进片区更新、联动更新、自主更新和遗存更新,推动空间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消费潜能释放、城区价值提升,形成“更新—赋能—活力”良性循环,走出有钟楼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更新创新路径。

场馆介绍
红剧场,原为崇文区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天创国际演艺”投入红剧场巨资改造剧场,使得观赏条件彻底改善,仅在剧场外观的制作与包装上,就使用了80多吨钢材。这个下了大成本引进了灯光和舞台硬件的剧场希望带来强烈的...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崇文区幸福大街44号
乘6路、8路、34路、35路、36路、41路、60路、116路、705路、707路、743
红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