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公安:把功夫下在“平常小事”里
更新时间:2025-09-19 16:27 浏览量:1
鲁网9月17日讯 “邻居天天往胡同口倒脏水!”“手机丢了能帮忙找找吗?”“刚取的快递放车筐里,谁给拿走了!”……在很多人眼里,这些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老百姓来说,每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
在莒县公安局城东派出所,像这样的案子和纠纷一年超过800起。纠纷求助类和民生小案类警情,常年占据接警量的大头。面对这样的实际,他们始终坚守一个原则——案事件有大小,但是服务群众不分大小,只要是老百姓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
“自行车停家门口不见了,还能找回来吗?”6月13日,村民王大姐跑进城东派出所报警,一辆旧自行车,也许不值多少钱,却是她日常出行的依靠。
民警调出视频一帧帧反复查看,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视频模糊就多看几遍,总能找出破绽!”整整三天,他们筛查了大量画面,终于锁定了嫌疑人。抓捕时不仅人赃并获,还顺藤摸瓜端掉一个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追回5辆被盗自行车,帮更多人挽回了损失。
王大姐领回自行车时,笑着说,“好几次看到你们在我家附近找线索,没想到一辆旧自行车,你们这么上心!”她竖起大拇指,话里是藏不住的认可。
到底是什么让民警这么“轴”,不破案子不罢休?答案其实很简单:老百姓真正在意的,不是案值标价多少,而是“警察到底管不管”“事情能不能解决”。
为了办好每一起小案,城东派出所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工作方法。他们自制《案件自查表》,民警办案时必须逐项核对,对法律文书瑕疵、办案程序疏漏“零容忍”。每周抽查案卷召开“案例讲评会”,由法制员牵头,把典型案件变成教材,实现“办一案、学一法、长一智”。
如果说执法办案是“硬功夫”,那调解纠纷则是他们的“软实力”。今年7月,居民李先生因邻里噪音扰民四次报警。民警没有把警情当作普通投诉处理,而是带着“为什么老是调解不成”的疑问,进社区、访邻居,深挖矛盾根源。
原来,噪音只是导火索,真正的问题在于双方长期积压的误解和怨气——李先生总觉得是邻居故意找茬,邻居却嫌他无事生非。摸清症结后,城东派出所启动联调机制,还请来社区干部和物业人员。
社区干部从修复邻里感情切入,引导双方换位思考;物业人员现场用分贝仪检测噪音,消解邻里猜疑;民警阐明“相邻权”的法律规定,以情融冰、以理服人、以法定界。最终,李先生打开心结,邻居也铺上了静音地垫,一场邻里风波彻底平息。
“案子结了不算完,心结打开了才是真解决。”城东派出所推出“网格化走访+大数据筛查”机制,组织民警、网格员、楼长定期走访排查,每月召开“警民恳谈会”倾听收集民意,努力把工作做在前头。
相较于乡镇,城区的执法环境较为复杂。城东派出所邀请实战教官和业务骨干“送教上门”,模拟“醉酒闹事”“打架斗殴”“邻里纠纷”等警情,组织实战演练,提升民警现场处置能力。这些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把群众的事办好、办扎实。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今年以来,城东派出所纠纷化解率达97%。他们把功夫下在“平常小事”里,传递出公平正义的温度,让老百姓踏实感受到,平安就在身边,幸福触手可及。(通讯员 王素洁 李润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