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功夫端出“乡”馒头
更新时间:2025-09-19 14:57 浏览量:1
凌晨3时40分,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原北山小学里已经悄然忙碌起来。六口柴火地锅在旧教室里架起,柴火“劈啪”作响,火舌摇晃着触摸土灶的内壁,柴火味、麦香气,在升腾的白色水汽中融合起来。
清晨5时多,第一批柴火手工馒头即将出锅,带着焦黄脆壳的手工馒头散发出记忆中“老味道”的香气。“出锅啦,小心别烫着,碗里是刚炒好的豆瓣酱......”刚出锅的热馒头配上两勺新炒的豆瓣酱,石修成招呼着已经在等候买馒头的顾客。
1994年出生的石修成是矿山集街道南山村人,2017年退役回乡后,他曾与朋友在城市开公司、做电商,在快节奏的都市洪流中,那些被工业流水线产品填满的餐桌,却总让他想起儿时母亲蒸的麦香馒头——那是藏在记忆深处的乡愁味道。
看着村里闲置的土地,石修成心中的火苗被点燃。军营两年,“敢闯敢拼”的口号刻进了他的骨髓,也练就了他不服输的韧劲。“军人就该在需要的地方扎根”。2023年,他毅然流转260余亩土地,一头扎进农耕世界。春播时顶着晨露撒下麦种,夏日常在田间查看墒情,秋收时弯腰割麦的汗水里,从迷彩绿到麦浪黄,仿佛又找到军营里训练时的那股韧劲。
时间到了2024年,网络上一条“馒头达人”的短视频引起了石修成的注意,也让他豁然开朗:“市场不缺美食,缺的是能勾起乡愁的老味道。”他先后赴多地考察,带着满满一本笔记找到驻村第一书记高汝亮:“我想办个地锅手工馒头厂,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干!咱们把南山味道做成‘金’字招牌。”高汝亮的话像颗定心丸。村里迅速协调选址,将紧临南山村的原北山小学院舍盘活;街道办专人指导,帮石修成快速办齐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今年4月,投资近10万元的加工厂正式开张。石修成的母亲带着村里的婶子大娘组成“娘子军”,从老酵头的精心培育、面粉与清水的精确配比,再到手工揉醒的功夫、柴火火候的精准拿捏,每道工序都拒绝捷径。“老味道骗不了人,就像军人的担当掺不得假。”石修成说。
为了让老味道走出大山,石修成重拾电商经验。短视频里,他的镜头从麦田的晨雾拍到蒸笼的热气,从揉面的手法拍到柴火跳动的火苗,真实的纯手工制作过程迅速圈粉5000余人。线下则靠“口碑发酵”,从最初每天卖100多个,到如今日均热销约7000个,南山手工馒头香飘淮北及周边县(区)。
“我的青春,曾在军营的一线闪耀迷彩光芒,如今,它在故乡的田埂上、蒸笼旁,以另一种姿态生长。”地锅旁,蒸汽氤氲中,石修成一边翻动着刚发好的面团,一边笑着说道。
“下一步要种自己的优质小麦,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把控。”石修成规划着未来,“线上直播带货,线下搞社区团购送货上门,让更多人吃到南山的味道。”他算过一笔账,规模扩大后能再吸纳20余名村民就业,“在家门口挣钱,老人孩子都能照顾,这比啥都强”。
如今,地里的麦浪年年翻金,厂里的馒头香飘四邻,有人问他,从军人到农民再到“馒头厂长”,跨度这么大累不累?他总笑着说:“青春的底色是担当,军营的迷彩绿也好,田间的麦浪黄也罢,在哪里奋斗都一样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