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明师刘树林习孙式拳:先修心体再练拳,朴实功夫出真章
更新时间:2025-09-17 09:00 浏览量:2
孙禄堂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作为拳术的修行者,能遇一位 “知根知底” 的明师,是练拳路上最难得的机缘。
若论孙式拳的明师(明拳理的明白老师),刘树林老师绝对当得 —— 他是孙存周先生亲传弟子,曾亲见孙公这般顶尖高人的拳艺与气度,如今放眼拳界,恰如 “黄山归来不看岳”,眼界与造诣早已超脱流俗。我随刘老师学拳,常遇瓶颈时忽得点拨,那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通透,唯有练拳人能懂。
现将学拳心得整理,与同道共勉。
练拳的首要目的,从不是争强好胜、求 “功夫” 二字的虚名,而是先改身心 —— 把平日里焦虑、急躁、消极的性子磨平,将虚弱的体格练实,从 “失衡” 走向 “中和”。
你想啊,若心里装着家庭矛盾、工作疙瘩,身上还带着小病小痛,寝食难安、心绪不宁,这时候握拳都发虚,哪能练进拳里去?
所以刘老师常说,练拳前得先 “清障”:
身体有病就先去医院治,家里有矛盾就想办法化解,工作不顺就琢磨着调整,生活习惯差就照着《黄帝内经》里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来改 —— 麻将、酗酒、熬夜这些耗神的事,必须节制。
咱们业余练拳,别本末倒置,为了 “练拳” 丢了健康、误了家庭,那才是走了歪路。等你能做到每日精神爽、心态平、身体舒,其实练拳的一半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时候再碰孙式拳,才接得住它 “半训练、半修炼” 的严苛要求。
刘老师
看一个人 “能不能练拳”,有三个准头 ——形、意、息。
形,看你走路的体态,是步履轻快、身手敏捷,还是拖拖沓沓、松松垮垮;
意,看你说话的神态,是两眼有神、中气足,还是萎靡不振、语气虚浮;
息,看你呼吸的状态,是匀长绵绵、不疾不徐,还是喘促短浅、时断时续。
这三样好了,人的气质自然就正,而练拳与修心养性,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事 —— 拳练好了能养气质,气质正了更能助拳进。
可别以为心态好、身体爽,就能直接练孙式拳了。
孙式拳的要领细到毫厘,差一点就可能 “失之千里”—— 许多人练了十几年孙式拳,却始终没摸到门,就是动作错了还在硬练,跟 “缘木求鱼” 没两样。
当然,咱也得说句实在话:
正确的练法确实枯燥艰辛,不像花架子那样好上手,若只是老年人想图个乐、交个友、活动活动身子,随便练练也无妨;但要是中青年真想钻孙式拳,就得从 “根” 上走对路。
这 “根”,就是体能基础。
刘老师给的法子很实在:
下蹲、俯卧撑、仰卧起坐、跑步、跳绳 —— 跳绳最妙,能练灵活性、提反应速度,对后来的技击训练帮很大;
要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还能多练练摸爬滚打,把筋骨肌肉练得全面些。
你想啊,当年孙存周先生跟郭云深先生学拳,动不动就日行百里,体能底子有多厚?
现在咱们练体能,也得循序渐进: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别突然猛练到肌肉酸痛、精神萎靡 —— 那样反而伤免疫,容易生病。
业余爱好者每周练三五天,每次练到 “精神饱满、吃饭香、睡觉沉” 就够了,遇上雾霾、大风天,别硬往外跑,免得伤了肺。
等体能练到 “桩功蹲得下、站得住,气血通得顺”,你再琢磨:我到底是为了 “强身”,还是真为了 “练拳”?
若是前者,这时候目的已经达到;
若是后者,那才是真的要跟孙式拳 “较真” 了。
可即便体能够了,刘老师还是会说:“别急,还没到开拳的时候。”
孙式拳不练 “虚的”,要练就练 “干货”—— 不是套路耍得好看,是能练出真功夫。
入门得先扎两个 “根”:无极桩和马步云手。
无极桩不是瞎站,是要 “静心、活气血”—— 把头像拎着、颈要直,腰胯腿脚都调到孙式拳的规矩里,站到 “心无杂念、一气浑然” 的地步;
马步云手更实,是练 “整劲”,要练到随手一拨,普通人就能被带出去,这才是真功夫的底子。
等这两样练到四十分钟稳得住,再去学劈拳步、定步崩拳,乃至太极拳,才能事半功倍。
至于孙式三体式、形意拳,刘老师从不建议初学者碰 —— 难度太大,没基础硬练,十有八九会错,既浪费时间,还可能伤身体。
有些人总说 “三体式是根基”,可别忘了齐公博先生站三体式三年成,人家本是木匠,天天干活就是练功;孙存周先生早年也练八极拳、扎马步出的功夫。
咱们现在多是坐办公室的,身子本就僵,若不先热身、不通气血,盲目站三体式,哪能出效果?
最后再跟同道说句掏心窝子的:
随刘老师学拳,最受用的就是他的 “实在”—— 他从不说 “松啊、通啊、气啊” 这些玄虚的话,只让你 “按正确的动作练”。他常说:“功夫没到,哪来的气?动作对了,练久了,气自然会来 —— 无极桩站到份上,腹内自然有气息搏动;劲练到份上,气自然沉到脚底,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习武人都懂,功夫哪有捷径?就是 “正确动作 + 熬时间”。
齐公博站三体式三年出功,尚云祥得李存义半天点拨就练十年,李玉琳那么大的功夫,初跟孙公时也只扎马步 —— 动作对了,时间够了,功夫自然涨。至于能到哪一步,看的是天分、悟性,也看造化,别跟别人比,跟自己比,每天有进步就好。
还有个小窍门:
练拳时多照镜子,把自己的动作跟孙公的拳照比;多请老师纠正,刘老师的眼特别 “毒”,一眼就能看出你腰没沉、胯没收,还能告诉你怎么改。
初学者常犯的 “身体晃”,若不早点纠,练再久也白搭 —— 孙振岱先生有诗云 “身似桅杆脚如船”,船行时桅杆哪能乱晃?
这就是孙式拳的 “根”,得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