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提升“七大行动”丨“小巷管家”用绣花功夫织就社区新面貌
更新时间:2025-09-15 18:27 浏览量:1
曾经的华光路小巷,在居民心里积攒了不少“堵心事”:三轮车、电动车见缝插针地停放,行人连正常走路都得侧身才能勉强通过;流动摊贩收摊后,菜叶、塑料袋常常散落一地,无人清理;沿街商铺把纸箱、货物一股脑堆到路边,挤占了本就有限的公共空间。环境脏乱、道路拥堵,不仅拉低了大家的生活品质,还暗藏着绊倒、磕碰的安全隐患。
如今再踏进这条巷,眼前的变化让人眼前一亮:车辆停在标线内,道路敞亮得能容两辆车并行;摊贩在指定区域按时出摊、收摊,地面不见一片垃圾;商铺门前干干净净,老板们还会主动拾捡飘落的树叶;偶尔还能看到“小巷管家”帮老人拎菜篮、扶行动不便的居民过马路——这一切,都源于社区“小巷管家”治理新模式的落地。
这支“管家团”可不是“孤军作战”,而是社区牵头,拉上城管队员、民警、物业人员、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居民组成的“联军”。针对小巷的“顽疾”,他们打出一套精准“组合拳”:
• 划好“停车线”,治住“乱停放”:管家们拿着卷尺反复丈量,根据人流、巷宽画出整齐的停车区,还贴心标注停放方向。居民们看有了规范,也主动把车停进线内,“抢空位”的乱象再也没出现。
• 定好“经营规”,守住“干净线”:对流动摊贩不搞“一刀切”,而是商量出“早晚高峰不摆摊、收摊必清垃圾”的规矩;跟商铺老板签了“门前三包”协议,从“要我守”变成“我要守”,经营区和公共区分得清清楚楚。
• 织密“共治网”,聚起“邻里情”:管家们挨家挨户宣传,党员带头打扫卫生,慢慢带动居民主动参与——有人看到乱停车会提醒,有人发现垃圾会随手捡,小巷成了大家共同的“家”。
• 带好“暖心味”,守住“人情味”:治理不只有“规矩”,更有“温度”。管家们记着巷里独居老人的需求,定期上门看看,帮着买个药、缴个费、磨个刀、测个血压等等,让冰冷的管理多了份贴心。
“以前走这儿得盯着脚底下,现在敞亮又安心!”家住附近的张阿姨笑着说。从“乱哄哄”到“干净净”,从“没人管”到“大家护”,华光社区的“小巷管家”,管出了整洁的环境,更管出了居民的幸福感。
小街巷里藏着大民生,华光社区的实践证明:只要把居民的事放在心上,聚起大家的力量,再难的“老大难”,也能变成暖人心的“新气象”。